5月9日一大早,记者来到上海市杨浦区的一家菜市场,碰到了正在买菜的市民汤女士。“我一般都早上来买菜,你看看这米苋啊、小青菜啊都新鲜的不得了。虽说有些菜的价格总是起起落落的,但是常吃的这几种菜价格还算稳定。”汤女士告诉记者,上海人有“三天不见青,两眼冒金星”说法,她几乎每天都要来一趟菜市场,而她的菜篮子里一定少不了绿叶菜。
绿叶菜生产的淡季和旺季明显,价格随供求变化而波动幅度大,当供应不足时,价格上涨影响市民生活,当供应过剩时,价格下跌影响菜农收益。菜贵伤民而菜贱又伤农,到底能不能在保护“菜篮子”的同时,也保护“菜园子”?
菜价如何稳定
“为了平抑菜价并且调动菜农种植积极性,上海市从2008年就开始了创新型探索。”上海保监局副局长李峰介绍,2008年上海冰冻灾害后,为了稳定菜价,上海市政府要求抢种4万亩绿叶菜。但考虑到随后这4万亩绿叶菜将集中上市,菜价会跌,很多农民有顾虑。为此,上海市启动了对4万亩绿叶菜上市价格的保险试点。随后,这一保险机制不断完善,2010年,“保淡”绿叶菜价格保险制度推出。
“保淡”绿叶菜价格保险,是在冬季12月中旬到次年3月中旬、夏季7月到9月中旬这两个绿叶菜生产淡季期间,对上海市的主要五种绿叶菜的交易价格实施保险保障。如果在保险期间内青菜、鸡毛菜、米苋、生菜、杭白菜这5种主要绿叶菜的平均零售价低于保单约定零售价,那么上海“保淡”绿叶菜价格保险的承保公司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将按跌幅同比例对菜农进行赔偿。
安信农险公司总裁助理石践介绍,此保险采用上海市统计局采集的18家标准菜场零售价格数据作为理赔标准,而保单约定零售价则为上海市统计局提供的前3年同期市场平均零售价。石践介绍,绿叶菜价格保险2010年保费400多万元,赔付700多万元;2011年“冬淡”保费500多万元,赔付424万元;2011年“夏淡”保费1100万元左右,赔付812万元;2012年“冬淡”保费1200万元左右,赔付226万元。
来源:经济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