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看,地上找”田间地头体验统计遥感
本报记者张棻
在被卫星遥感技术“捕捉”到之前,种植在密云水库库区的近6万亩玉米田一直没有被计入统计数据因为这片区域既不属于耕地也不属于任何一个行政村。“这就是传统农业统计方法的短板。”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纵队农业调查处处长张群说。
农业对北京而言,不仅意味着粮食和蔬菜,还与这座城市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准确的农业统计数据至关重要。“遥感测量打破了行政界限的限制,改变了过去农业统计数据不可控的状况。”1984年就开始从事农业统计调查工作的张群说:“咱们传统的农业统计是层层上报,逐级汇总,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不够准确,不好核实,数据不可控,而遥感技术客观、高效、直观的优势正好弥补了这个短板,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统计的工作方式和流程。”而北京也已经成为全国第一家实现统计遥感业务化运行的省市。
5月16日,记者跟随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农业调查处的工作人员,来到通州于家务乡后伏村的麦田里,体验遥感测量这项运用于农业统计的高科技。
“天上看,地上找”,遥感影像还需实地验证
从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图上,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块耕地的边界,并计算出相应的面积。但是单靠遥感测量提供的数据,统计工作还远没有完成。
“遥感数据提交上来之后,我们还需要对数据精度进行外业调查,实地进行验证。”张群说:“今天咱们的工作就是进行外业调查。”
这次外业调查的目的地是通州区于家务乡后伏村。在去年11月农业调查处获得的冬小麦播种期的遥感影像图上,村里一块矩形麦田的面积是172亩;到了今年4月份,返青期的麦田变成了143亩;这个月最新的卫星影像显示,变成了“凹”字形的麦田只剩下93亩了。为了验证遥感影像的变化是否真实确切,记者跟随外业小组来到了后伏村。
眼前的景象证实了遥感影像的准确性:重新翻整过的褐色土地正好呈“凸”字形和深绿的麦田相间,土地边缘还留存着一簇小麦。
来源:北京晚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