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阿大葱油饼、梦花街馄饨、彭浦第一炸……上海不少知名弄堂美食都曾因无证无照而一度关门谢客,引来无数食客唏嘘。在精细化的城市管理中,上海正探索食品安全监管新举措。7月1日起,《上海市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临时备案监督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这标志着上海市将在坚守食品安全和不扰民的两大前提下,把过去一些无证无照小餐饮收编为“正规军”。
如今,在城市的街头巷尾,餐饮小商小摊可谓随处可见。然而,一直以来,由于一些小餐饮没有被纳入“正规军”,属于无照无证经营,不按规矩加工食品,有的卫生不过关,没有配备必要的清洁、消毒等设备;有的从业人员没有办理健康证;有的原料采购来路不正,一旦发现问题,不能追溯其来源;还有的随意在室外露天摆放,隐含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加之对这些无证小餐饮,食品监管部门、卫生、城管等都可以管,从而形成大家都可以管而又都不管的尴尬局面,从而给一些唯利是图的小餐饮经营者有机可乘。由于其生产经营的食品质量难以保证,成为食品安全的“重灾区”。
小餐饮是对公众饮食需求的一种补充,尤其是一些小餐饮有着非常地道的口味,成为市民们追捧的美食。倘若对小餐饮一概予以关闭,势必给市民带来不便。
正源于此,上海市在不影响周边民众正常生活、食品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把弄堂小餐饮纳入备案管理,使其成为“正规军”,相关部门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无疑,这回归了食品监管的本源,给食品监管漏洞码上了“补丁”,消除了食品监管盲区,堵塞了监管漏洞。这一做法,更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监管为民的理念,值得肯定和借鉴。
进一步而言,食药监管部门把过去无证无照小餐饮收编为“正规军”后,对其餐厨设施、卫生状况、人员管理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从场地上进行规范,对餐饮硬件进行升级改造,严格食品安全标准;另一方面,从简单关停到科学疏导,这一转换有利于对小餐饮的监管。小餐饮被列为“在编”,可以点对点地进行跟踪检查和督促,从而使得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不过,对无证弄堂小餐饮“收编”纳入备案管理只是监管的开始,意味着监管者的责任更为重大。食品安全无小事,有关部门不能以备案代替管理,以至于出现“重纳管轻监管”“只备案不监管”甚至“备案即合法”的情况,从而规避自身责任。相反,小餐饮收编工作是一项严谨、细致、繁复的工作,强化监管责任、严把入门关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小餐饮收编为“正规军”后,关键要做到“正规监管”。唯有经营者自身各项管理到位,监管部门的监管紧跟上,社会各方监督有力,弄堂小餐饮才能真正成为既不失传统味道也不乏安全保障的“现代美食”。
以上转载中国食品网(标注来源:中国医药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