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厨具导购网站首页 频道列表
边陲小村靠啥让年轻人留下?
2024-06-30 08:19    2081    中华厨具网

45岁的王应成没有外出打工,而是选择留在村里,两口子一起侍弄自家的6亩地。其中3亩种黄瓜,经采收一个月,每亩平均纯收入可达一万两三千元。

从王应成家出来,登车离村时,记者回头看到,村头的黄瓜地里,还有一位比他更年轻的汉子,正一棵一棵仔细地往瓜架上绑蔓。

这里是高黎贡山下、怒江右岸,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潞江坝镇石头寨村。这个云南边陲小村,是什么让正当打之年的汉子选择留下?

答案就是“中农106号”黄瓜。

在潞江坝,“提起中农106号,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镇农科站技术员刘争毅介绍,这里的农户原来也零星种些黄瓜,但根本形不成产业;2005年起,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引进“中农”系列黄瓜品种,渐渐地种出了名堂,种成了气候。如今,全镇37500亩耕地,“中农”系列黄瓜种植面积在8500—12000亩左右,中农106号更是其中的主打品种,现已成为当地农户赖以致富的“明星”产品。中农106号采收时节,经销商的大货车在田边排队等着,最远甚至有从广州来的。

中农106号黄瓜好在哪?

外观有光泽、瓜条顺直、瓜把短、果色一致,是中农106号给人的直观印象;尝上一口,则口感脆甜,没有苦味。

据该品种培育人、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葫芦科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顾兴芳研究员解释,以上可概括为商品性好,也就是卖相好。以“瓜把短”为例,普通黄瓜瓜把部分约5厘米左右,长的有6到7厘米;中农106号仅3厘米。“可别小看这两三厘米”,瓜把短意味着可吃的部分多,畸形瓜少,经销商更愿意收,定价更高;农户更愿意种,效益更好。至于口感脆甜、无苦味,是该团队多年来对黄瓜苦味遗传规律全面深入研究的结果。

跟卖相相比,中农106号的内在品质更值得称道。包括4位院士在内的专家组在现场考察后得出一致结论:该品种复合抗病强,耐热性和耐湿性突出,品质优良,丰产性好。与此相关的一个背景,非业内人士或有不知:“露地黄瓜,如不抗病,将全军覆没。”

对这一结论,种植户体会更深——王应成多年种下来,感觉中农106号比普通品种少用药一半以上。而用药成本,正是黄瓜种植最大的支出项。

云南保山,只是中农106号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例。如今,它还成为了广东、浙江、贵州、福建、广西等省份的主栽品种,约占主产区种植面积的30%;“中农”系列黄瓜其他十几个主要品种,也在全国大多数主产区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总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累计增加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

以上转载中国食品网(标注来源:科技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