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日前,初冬季节,薄暮时分,笔者一行来到地处沂蒙山区的平邑县地方镇王崮山村,在该村村委办公室里刚一落座,稍事寒喧,我们边问起该村第一书记刘智波在村里扶贫的事。刘书记思忖片刻,便开始娓娓道来。
据刘智波介绍,他是去年2月底根据省银监局统一安排到王崮山村担任第一书记。仔细算来,已经有一年零8个月了,因为扶贫地点是贫困山区,面对面和老百姓打交道,谈起扶贫工作,他感慨万千。
扶贫攻坚不能等靠要,知难而进方有小成
“万事开头难,这是我首先到帮扶村的第一感受。村里的条件比想象的还要差,这里缺水、缺路、缺钱,就是不缺老人和贫困户,贫困户占村民总户数的56%,村民人均年收入仅为3000元左右,扶贫任务非常坚巨。”谈起刚到王崮山村的日子,他感触颇深地说。
面对贫穷落后的村情和扶贫资金、扶贫经验的缺乏,刘智波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为尽快打开局面,他立即开展走访座谈,了解村情民意、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入村以来,他走遍了该村每个角落,认识了崎岖山路上辛勤劳作的每一位村民,掌握了村里的基本情况和村民盼望解决的突出问题,对如何开展帮扶工作渐渐有了明确的思路和规划。在此基础上,他多次到有关部门汇报情况、对接需求,多方争取项目和资金。很快,道路和水利设施建设在村民们期盼的眼神中动工了。“王崮山村现在已经完成3万多平米的户户通道路工程和20多公里的生产路整理硬化,解决了村中老百姓最盼望解决的出行难问题;钻深水井11眼,解决了制约村里发展的灌溉难问题。”刘智波自豪地说。
扶贫攻坚不能浅尝辄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刘智波意识到帮扶只是阶段性的工作,如何在帮扶期间为村民们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才是扶贫的根本任务。结合该村实际,经过研究探讨,他最终确定了“依托合作社实施精准帮扶”的工作思路,在村里注册成立了果品专业合作社,利用60万元扶贫资金,对贫困户入社给予赠股和配股,通过合作社示范引领、管理服务、股金分红等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实现对贫困户的精准帮扶。合作社这一“小步”的迈出,为精准扶贫、深度扶贫开辟了长远路子。
扶贫先扶智,改变贫穷最终还要靠教育
“从根本上看,扶贫先扶智,改变贫穷最终还要靠教育。”刘智波继续说。据刘智波介绍,他帮扶的王崮山村有个有300多名小学生的学校。这些孩子多数都是留守儿童,放学后他们就在村里的路上玩耍,有的趴在地上写作业,有些孩子脸上身上都是土。看到后,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城乡差距太大了,这些孩子和城里的孩子相比,受到的关心爱护实在是太少了。为此,他把情况向临沂市银监局分局党委进行了汇报,去年六一儿童节,分局团委协调为300多名学生每人捐赠了一个爱心书包和部分文具,组织发动全市银行业机构青年员工捐款30万元。为了让这些捐款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分局长汲长虹的提议下,刘智波在王崮山小学建设了31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利用年发电收入4万元设立助学基金,用于优秀学生奖励和贫困学生的救助,今年王崮山村考取一本、二本大学生10名,硕士研究生1名,分局团委协调为贫困大学生捐助学费4万余元。
“路在自己脚下,要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行动的力量,无论是为了我们的国家更加美好还是为了监管工作更加有效,都需要我们每个人踏踏实实的行动。或许你觉得你的行动微不足道,但正是每个人一点一滴的举动造就了我们的国家以及我们每个人的未来。”谈及自己近两年的扶贫帮扶工作,刘智波给自己做了一个小结。
以上转载中国食品网(标注来源:中国食品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