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牛奶、生吃酱油能致癌?柿子酸奶同吃会致死?”在互联网加速发展的当下,一些谣言不断掀起波澜,刺激广大消费者的神经。调查显示,在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位居第一,占比高达45%,这些虚假食品安全信息对企业、产业的发展造成损害。(12月3日《京华时报》)
网络食品谣言的泛滥,不排除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兴风作浪,也不排除个别企业通过制造竞争对手的谣言而不公平竞争。但更大程度上折射出的是民众对食品安全的焦虑,是对食品安全治理行动迟缓和信息不够透明的用脚投票。如果把精力过多的放在打击食品谣言上,而不在科普和预案上花更多力气,可能得不偿失。
就科普而言,食品安全的科普确实做得不够。这也不是食药监总局一个部门能完成的任务。这还需要媒体、社区、商场等各单位共同努力,需要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创新。比如,如果所有食品的包装袋上都有一个该食品科普的二维码,消费者只要用手机扫二维码就可以看到相关的科普知识,那自然就过滤掉相应的谣言和似是而非的认识。
就预案而言,食品安全的预案要全面而及时。只有预警跑在谣言前面才能取得最大效果。日前重庆市政府发布《重庆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该预案称,初判为重大或特别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有关区县、市食药监局30分钟内向市政府电话报告、1小时内书面报告。按规定,应借助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多种途径,运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app)等新媒体平台,主动及时准确客观发布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信息。这个做法就很好。
网络食品谣言的主阵地在微信朋友圈。这是由当前民众喜欢的媒介传播方式决定的。官方表示,食药监总局每周都会发布食品安全抽检信息,并针对一些恶性谣言事件进行及时辟谣,组织专家对食品安全舆论、热点问题进行解读,有效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这确实很好。可是,问问每个人的微信朋友圈,这个信息的上屏率大吗?中肯的说,传播率较低。民众的食品安全信息来源主要还是媒体的公众号,并非所有的公号都主动传播食药监总局的信息。如果食药监总局的信息只是挂到官方网站上,注定传播率不高,难免谣言走在真相的前面。
传播方式在变化,宣传方式就要与时俱进。食药监部门必须加大和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密切联系,做到一有信息随时提供给媒体,鼓励媒体让食品安全信息在微信朋友圈刷屏,从而对食品安全谣言产生挤出效应。这比单纯的打击更见情怀更见效率。
食品安全事关千家万户,食品网络谣言的根治需要多渠道形成合力,但首先要从主管部门主动发出信号,这个信号的清晰性和快速性,决定着合力的力度和范围。
以上转载中国食品网(标注来源:东方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