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厨具导购网站首页 频道列表
说说h5n6禽流感 人感染后应及早治疗
2024-06-26 12:04    5652    中华厨具网

新年伊始,h5n6禽流感病毒在短短一周内便导致广东省两名患者一死一病危,再度引发公众关注。h5n6到底是什么?它与我们熟知的h5n1禽流感病毒以及h7n9禽流感病毒是何关系?为何全球6例h5n6禽流感患者均出现在我国?公众又该如何防范?

沉重的话题——人禽流感

说人禽流感是个沉重的话题,不是因为人禽流感致死性远高于普通流感,如h5n1高达50%,h7n9超过30%,新近发现的h5n6虽然病例数不过6例,然而致死性不亚于h5n1。说人禽流感是个沉重的话题,不是因为病人发病后就诊晚、得不到及时诊断治疗延误了最佳抗病毒治疗时机;也不是因为禽流感病毒的亚型可以随意组合;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习惯不得不要和活禽密切接触。

为了一口鲜,活禽交易就会一直存在下去。但是,即便不能关闭活禽市场,难道我们就不能改善一下活禽宰杀销售的环境、做到及时消毒?难道就不能不让鸡毛满天飞舞?难道就不能让宰杀加工者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去操作?从鸡鸭们的情感体验来说,我们眼看着它们自己的同类在自己眼前被宰杀,听着它们的哀鸣,我们就能安心把鸡吃下去,然后对其鲜美的口感大加赞赏?

禽流感简史

说起禽流感的历史,可就早了,有一百多年(1878年意大利首次报道鸡瘟),但第一例人感染禽流感(h5n1)发生在1996年的广东。一年后,香港报告了18例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其中包括6例死亡病例。之后h5n1蔓延全球。

禽流感病毒从流行范围来说,全世界有飞禽走兽的地方,几乎都有其身影。如2014年12月15日至2015年1月16日,美国农业部接到14起鸟类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报告(7起h5n2、6起h5n8和1起h5n1)。感染的鸟类包括家养禽、圈养的野生鸟和野生水生鸟。不同的是,欧美大部分国家还没有人感染禽流感的报告,人感染禽流感病例大部分集中在亚洲(东南亚)、非洲、中东等地区。

中国近些年在临床、疾控和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发现了很多新的禽流感病毒亚型,如h7n9、h5n6、h5n8、h10n8、h5n3等。但是由于数百年活禽养殖和消费模式的背景,中国禽流感在禽类感染状况以及人感染状况方面却被严重低估。h5n1似乎因为“年龄老朽”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h7n9虽然不过3年,但不温不火的,人们也不太关注。但是,随着h5n6的发现,禽流感病毒再一次夺人眼球。

h5n6的前世今生

下面就说说h5n6的身世吧。h5n6是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早在1975年美国的wisconsin禽类中检测到,之后在1984年的德国、2002年的瑞典和2013年的美国california均有检出。但是,由于没有感染人病例,故而对养殖业以及公共卫生并未造成影响。

首例人感染h5n6病例发生在四川(尽管有不同说法,文献报道多以此为首例)。该病人发病后10天因为严重肺炎死亡。病毒分离序列分析显示h5n6早在数月前已经存在。之后浙江和江苏在2013年采集的活禽市场环境样本中分离到该病毒,广东于2014年在鸭身上分离到该病毒。很快,老挝、越南分别报告2起和7起家禽暴发h5n6禽流感。2014年10月,中国在家禽或环境样本中通报24份阳性报告,样本来自包括黑龙江到西藏的12个省市区。这提示,h5n6禽流感病毒已经在东南亚广泛存在。

说到这里请注意,此时的h5n6已非上世纪70年代的h5n6了。就跟2009年的甲型h1n1并非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元凶一样,虽然还叫h1n1,但却是三重组的新病毒。

早发现早治疗其实是后手

呼吁改善环境善待禽类,不过是一厢情愿。活禽交易的庞大市场加上传统的力量,如今,活禽还得按照老规矩老传统来养、杀和吃,因此,人感染h5n6以及其他禽流感病毒的风险便会一直存在。既然如此,治未病无望,只有早发现、早治疗这一招了。

虽然h5n6是个新病毒,但由于其引起的临床症状和h5n1、h7n9等并无明显差别,而且也还没有人传人迹象,看起来只要早期发现给予抗病毒治疗(如发病后48小时内),应该有不错的预后。如果不能做到的话,那么就会从单纯的发热、头痛、咽痛、咳嗽进展至重症肺炎(化验可见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感染性休克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甚至死亡。

目前中国发现报告的6例均为散发病例,都有活禽或活禽所处环境的暴露史,因此,医务人员对流感样病例要询问发病前两周内是否有活禽接触史,如果有流感快速检测试剂做一下快速检测就更好了。文/蒋荣猛(北京地坛医院)

以上转载中国食品网(标注来源:北京青年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