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厨具导购网站首页 频道列表
众口评“产能过剩” 新能源汽车新阶段新说法
2024-06-11 13:41    8380    中华厨具网

近日,相关部门正在排查新能源汽车产能是否过剩的问题?最终结果还得调查取证。其实这类问题,对行业人士来说,阐述的角度不同,观点就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新能源汽车确实是一个风口,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与市场考验,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可以说,新能源汽车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全产业链正在朝一个完整且健全的方向发展。

关于产能过剩,大伙怎么说

早前,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就作出表态,在新能源客车、货车领域,部分企业已经出现了结构性的过剩苗头,应该谨防动力电池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等问题的进一步加剧。

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上汽的相关人士透露,所在企业的产能并不存在过剩问题。目前,包括上汽在内的多个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基本上都还是与传统汽车并线生产,并没有新增产能。而在此之前,上汽乘用车还因为产能吃紧,购买了日产在郑州的工厂以尽快实现产能提升。

证券时报相关人士表示,这种对产能过剩的担忧,符合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特殊性,新能源汽车市场机会与风险需辩证看待。在广阔的市场前景下,在资金多而资产荒的大背景下,整个产业链必然会吸引企业与资本的胃口。这种吸引力可以看作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良性竞争体系的搭建,而多方企业和资本的介入,是推动整个产业在竞争中走向螺旋上升的重要基础;但另一方面,也会伴随着鱼龙混杂现象。

还有多为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动力电池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等问题的进一步加剧这种产能结构性过剩风险之外,2017到2018年,不排除前期的部分纯电动产品将因为电池寿命等技术瓶颈而出现问题的显性化,从而使前期在相关产品中赚足眼球和利润的企业为此背上包袱。

9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暴增

“根据乘联会厂家数据,今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实现8个月的月度连续环比增长。9月的销量达到5.8万台,较8月增长0.5万台,同比增长90%。在2017年补贴政策重新规范调整和市场需求逐步回归正常的情况下,各厂家努力实现新能源车的新品布局,新能源车产销呈现逐步走强的特征。”近日,在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月度会议上,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向媒体介绍道。

除了新能源汽车销量总体向好外,新能源汽车的细分领域也在发生着变化。9月的纯电动轿车的增速达到惊人的98%,体现了区域市场的差异化拉动效果。而插电混动车型销量同比增速达到22%,也在逐渐缩小着与纯电动车之间的差距。

崔东树也做了预测分析:“年末新能源车购置税免税政策尚未明朗,双积分政策的发布将推动厂家努力实现今年新能源车的较好增长,年末的新能源车需求升温态势也会逐步体现。”

新能源汽车风口大而杂

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特聘专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透露,有数据统计,从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国内共有超过200个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落地,涉及投资金额为超10000亿人民币,已公开的产能规划超2000万辆。记者根据企业对外披露的投资和产能信息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的投资项目已经超过50个,投资金额达到2300多亿元,规划产能超过200万辆。对于这些产能,政府整体上也会更加谨慎。

“现在市场上存在部分已经拿到资质,有产能但是不去做研发、不去投入生产的企业,比如说此前一些生产客车、专用车、物流车或是改装车的企业,他们并没有打算在新能源行业进行投入,而是希望通过转卖赚钱。这可能是此次产能排查的重点。”王秉刚说。

上类企业的典型代表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因涉及骗取新能源汽车补贴2.6亿元而被取消生产资质,高管因涉嫌诈骗而被刑拘。

还有部分企业在国家已经明确对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动车的补贴的时间表,届时相关车种销量下跌的预期也被业内认可,但是仍然有部分企业和资本反而紧锣密鼓地赶在政策退坡和退出之前加大了对相关产业的投资,以图抓住享受补贴的尾巴。

资本是把双刃剑

建良性竞争体系完善全产业链

在广阔的市场前景下,在资金多而资产荒的大背景下,整个产业链必然会吸引企业与资本的胃口。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日益走近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推力面临切换的关键时点,对于企业和资本而言,既需看到机会,也需警示风险,才能护航企业、甚至整个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实际上,不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部分其他产业,也或多或少存在有重复建设、低端产能相对过剩的风险。因此,无论对于何种产业来说,无论对于企业还是资本而言,都不宜冲动投资,盲目介入,而应该着眼于产业发展的全局,并结合企业自身优势,积极而为又量力而行,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沉没成本。

来源:行业资讯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