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应运而生的头门港,正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历史性交汇点上,如何实现跨越发展是摆在头门港新区开发的决策者、建设者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台州市四届四次党代会上提出建设“现代化港湾都市区”的城市发展定位和“一都三城”的战略支撑,无疑给作为台州中心枢纽港的头门港开发建设和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头门港新区主动融入台州“一都三城”建设,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临港型新兴产业,唱响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主旋律,在这片充满激情的创业热土上,跑出了“智造”加速度。
5年24亿元
——循环化改造成果初显
从因废水排放不合格面临停产整顿的处罚,到从废水中分离原料回收利用每年盈利千万,浙江朗华制药有限公司在循环化改造项目上马后,取得了让人惊喜的效果。总经理张卫东告诉记者,企业之前因为技术处理水平不高,虽然每年要花掉近300万元处理低浓度的哌嗪废水,但是效果不明显,废水产生的恶臭还是让企业在环保评审上频频遭遇“黄牌警告”。
从医化园区循环化改造项目开始推进以来,朗华制药主动对接,联系国内多家高校寻求技术合作,最终投资2247万元安装哌嗪废水回收设备。项目上马后,经过先进工艺的分离提炼处理,废水中的哌嗪被全部回收,成为制造医药中间体的原料,利用率达到100%。此外,经过提纯后的废水和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等,也经过回收循环利用,为企业节约了生产成本。张卫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回收利用的哌嗪已经可以为企业每年盈利1000万元以上,投入资金2年便可回本,今后盈利形势一片大好。
园区内因循环化改造获益的企业远不止朗华一家。浙江联盛化工有限公司原先制造维生素b1医药中间体生产中产生的氢气都进行排空处理,现在投入1000多万元引进新设备,对氢气进行回收,出售给其他制造企业,每年盈利在800万元以上。
浙江九州药业有限公司川南分公司经过工艺调整,深度回收废水废气循环利用,企业负责人欣喜地看到,环保治理不再是单纯的成本投入,而是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增加效益的一个“双赢”结果。
……
在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环保已经成为医化企业的“生命线”。作为头门港新区的支柱产业,医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2012年,浙江台州化学原料药产业园区被列入国家首批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29个项目纳入国家批复的循环化改造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计划,预计将于2015年年底前全面结束。
从2011年申请,到2012年批复,到2013年项目落地,到2015年接近尾声。5年时间,医化园区的循环化改造之路走得实实在在,走得风生水起。
头门港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金治苗告诉记者,5年来,园区以循环化改造为抓手,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强势推进各项改造。29个已批复项目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2.9亿元,总投资24亿元。目前18个项目已完成,10个项目也近收尾,完成投资额18.7亿元。
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目前,园区内90%以上的企业已经或正在实施一大批相关项目。同时,园区以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为契机,加速推进了集中供热和小锅炉改造、环保公共服务平台、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平台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产生了巨大的“叠加效益”,园区被列为浙江省唯一的现代医药制造模式转型示范园区等,有力促进了“绿色药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
龙头引领
——产业集聚引百鸟朝鸣
偌大的车间,看不到人影,只有两三人高的橙色机械手生产线,在不断旋转、挥舞……这只是头门港吉利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内的一个普通冲压车间,却能给人留下的强烈视觉冲击。
一年前,吉利豪情迁建项目党委书记、常务副总经理黄剑斌曾说,这个投资33亿元的项目投产后,将会是吉利在国内汽车工业园自动化水平最高的工业园区,短短一年,就成现实。
单是这个生产左右后轮罩外板的冲压车间,就能看到吉利“智”造所赋予的新动力。据该车间生产科科长介绍,这条机器人设备是去年8月到12月份安装的,今年6月正式调试运行。两条生产线,之前要51个工人,每分钟仅生产7件,而如今5个工人,每小时就能生产160件,生产效率提高了近4倍。
这是目前国际上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冲压生产线之一,主要模具来自欧洲厂家,在防尘降噪、自动化程度上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效率高、耗能少,“机器换人”在这里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意义。而落户头门港工业园区,正是吉利集团以创新谋突破的理念,面对传统能源供应不足等严峻形势,汽车产业由量向质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之时,迈出的最坚定一步。
梧桐枝正茂,筑巢引凤来,而金凤更是引得百鸟朝鸣。
随着吉利新基地的建设,一些围绕吉利做配套的企业也随之而来。以台州博麦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十几家吉利配套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以及更好地为上游企业服务,也相继选择了落户头门港新区。
“公司一直在为吉利汽车提供配套服务,吉利落户头门港新区后,新生产线科技含量的提升,对配套产品的技术要求也大幅提高,促使我们配套企业向‘小而专’方向发展。”据博麦公司负责人介绍,为适应新需求,公司进一步完善了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加快设备和工艺更新,培养技能型人才,用信息技术提高设计和制造的技术与装备水平。
目前,头门港新区已规划了4100亩土地,专门作为汽车产业发展区,而这些产业关联度、技术含量普遍较高的零部件配套企业相继落户,形成以吉利为“龙头”的汽摩配产业集群。这些企业更是为了配合吉利日益提升的质量要求,纷纷转型升级,走上“智”造之路,为实现新区转型发展凝聚了强大合力。
精准发力
——临港型产业瞄准未来
日前,记者在位于头门港新区的德尔玛轴承了解到,企业与全球知名的日本nsk公司开展战略合作,投资1500多万元进行轴承数控机床自动化改造项目,引入合作研发的全自动生产线20多条,形成年产200万套轴承的生产能力。
据了解,在最近的7年时间里,头门港新区已经累计淘汰33个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兼并了9家小企业,新区产业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截至目前,头门港新区共有入园企业170余家,投产企业123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上市企业7家,拟上市企业9家,新三版挂牌上市2家。
经国家批准,头门港新区已完成围垦4.33万亩,目前北洋涂二期围垦4.8万亩已启动前期工作,这些土地不占用农转用土地指标,可以直接开发。事实上,广袤的腹地是头门港能持续发力的优势所在。新区加快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主动融入台州“一都三城”战略建设,致力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将目光瞄准临港型产业,着力抢占发展制高点。
“《中国制造2025》将临港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今后十年甚至更长远阶段的发展重点,符合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头门港新区党工委委员、医化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王修方介绍说,“头门港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2011年2月,头门港的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头门港正站在了加快发展的历史关口,大力推进临港装备制造业发展,将成为头门港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作为产业港,头门港在发展临港装备制造业的同时,还将重点发展带动力强、工艺先进、技术高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港口物流、滨海旅游等临港产业和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记者了解到,新区规划围填海面积205.6平方公里,同时拥有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海岛5个(头门岛、东矶岛、田岙岛、雀儿岙岛、石坦岛),可实施风电等新能源开发或建设,将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战略能源储备基地。
王修方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根据发展规划,到2030年,医化园区和临港产业规划产值将分别达到千亿元以上,临港产业必将会脱颖而出。除了汽车产业外,目前在谈项目和有意向的,包括重工、中海油、港电一体化、lng等相关临港产业项目,今后将作为头门港新区新兴入园产业。”
转载:中国机器人网(原始来源:评论:0)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