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厨具导购网站首页 频道列表
6000亿元ai独角兽“巨震”背后
2024-06-07 13:51    3089    中华厨具网

在刚刚过去的两天半时间里,一场由估值超6000亿元的ai独角兽——openai发动的“巨震”,不可谓不精彩,一转再转的剧情,绝对称得上2023全球科技圈“年度魔幻之最”,从宣布解雇ceo山姆·奥特曼(samaltman),到讨论请他回来继续当ceo,再到宣布他不会重新担任ceo,一再反转的剧情,终于就在刚刚,似乎迎来尘埃落定:

微软ceo纳德拉宣布,openai创始人samaltman(山姆·奥特曼)、gregbrockman(格雷格·布洛克曼)将加入微软,领导一个新的高级人工智能研究团队。

这个瓜,吃得科技圈联想翩翩,整个过程中,最为扑朔迷离的,是其解雇背后的原因。对此,马斯克也放话称,openai董事会有义务披露辞退奥特曼的原因,因其可能与人工智能模型有着很强的关联性。

openai“巨震”背后

是奥特曼苦英伟达久矣?

其实这已不是有关大模型消息的第一次刷屏,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今年的大模型市场可谓是一片沸腾。而作为大模型的大脑,ai芯片已然成为芯片巨头眼下的兵家必争之地。

据外媒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就在被董事会“罢免”的前几周内,奥特曼正大力推进自己的“副业”,在积极寻求从一些全球最大的投资者那里筹集资金,用来成立一家新的人工智能(ai)芯片企业。而这或许也是加剧奥特曼与董事会摩擦,促使奥特曼被罢免的间接原因之一。

据称,奥特曼希望成立一家足以与英伟达抗衡的芯片企业,目标是打造用于处理大量ai工作负载专用芯片tpu(张量处理单元),以此来降低ai芯片的成本,并帮助openai降低运营ai服务的持续成本。不过公司尚未成立,与投资者的谈判还处于早期阶段。

众所周知,受益于ai热潮,算力芯片“霸主”英伟达被捧上神坛,其gpu产品持续供不应求,成了市场的硬通货。全球约90%以上的大模型都在使用英伟达的gpu芯片,其股价也在今年以来飙升了逾200%,赚了个盆满钵满,上市14年后成功跻身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而实现这一目标,硅谷巨头们诸如苹果用了37年、微软用了33年、亚马逊用了21年,特斯拉跑得最快,只用了11年。

苦英伟达“一家独大”的,不止是奥特曼,就连马斯克谈到ai,都形容"thegpusareatthispointconsiderablyhardertogetthedrugs",大意是,现在gpu比“毒品”更难获得。据报道,同样受不了英伟达gpu产品的高昂价格的,除了openai,还有微软、meta、亚马逊aws,其早已开始自研ai芯片。

以微软为例,就在近几日,微软发布了两款自研芯片:一款是专门用于云端训练和推理的ai芯片(asic)microsoftazuremaia100,另一款是由微软设计的首款cpu(中央处理器)microsoftazurecobalt100,两者都将优先用于支持微软自己的云服务。

国内ai芯片,百舸争流

同样,国内大模型企业基本上也很难拿得到英伟达的芯片。此前,中国特供版a800和h800芯片就遭到了哄抢,从原来的12万人民币左右,变成了25万甚至30万,甚至有高达50万一片。

但是根据10月17日美国最新的芯片出口管制条款,只要芯片总算力大于或等于4800tops,或者芯片总算力低于4800tops但性能密度达到一定阈值,都将受到管制。也就是说a800和h800也都落在管制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算力已是国力之争,在这种局试下,中国厂商打造自主芯片以实现「国产替代」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预计2023年—2027年,中国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规模将持续上涨,到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到2027年,中国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规模达到2881.9亿元。

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ai芯片国产发展如何了?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下什么是ai芯片:

ai芯片主要分为gpgpu(通用图形处理器)、fpga(可编程逻辑器件)、asic(专用集成电路)、存算一体和类脑芯片几种。根据在网络中的位置,又可以分为云端ai芯片、边缘和终端ai芯片。

1.gpu方面

这是国产ai芯片公司的首选。

据统计,仅2020~2021年,gpgpu领域就有近20起融资事件发生。初创公司如芯瞳半导体、芯动科技、摩尔线程、天数智芯、壁仞科技均产品陆续推出产品,并获好评,龙芯中科、海光信息、寒武纪、芯原股份几家上市公司也持续耕耘gpu业务。目前看来,选择gpgpu的登临科技、天数智芯、燧原科技已经把训练与推理都全面覆盖。

登临科技

成立于2017年,产品类型为推理+训练,2020年发布了goldwasserul、goldwasserl、goldwasserxl,芯片选择了更为成熟的12nm工艺,提供32-64tops、128-256tops和512tops算力,应用于边缘计算和数据中心。

天数智芯

成立于2018年,产品类型为训练、训推一体,2021年、2022年先后发布了天垓100、智铠50、智铠100,选择了7nm工艺,提供295tops、256tops、384tops算力,应用于智算中心、智慧医疗、智能语音、内容生成、安防、互联网、数据中心等。

隧原科技

成立于2018年,产品类型为推理+训练,2019年发布了第一代训练产品“云燧t10”,2020年发布第一代推理产品“云燧i10”,2021年发布了第二代训练产品“云燧t20/t21”和推理产品“云燧i20”,以及配套的“驭算”软件平台,目前,燧原科技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邃思”芯片均已实际应用于大规模ai集群工程中,支撑融媒体生成、城市智能感知等多样化场景。

壁仞科技

成立于2019年,产品类型为推理+训练,2022年8月,壁仞科技在成立三年后发布了首款通用gpu芯片br100系列,包括br104和br100两大产品。芯片为7nm制程,集成了770亿个晶体管,其16位浮点算力能达到1000t以上、8位定点算力能达到2000t以上,单芯片峰值算力达到了每秒千万次计算(pflops)的级别。

沐曦

成立于2020,主要有三大产品线:用于ai推理的mxn系列、用于ai训练及通用计算的mxc系列,以及用于图形渲染的mxg系列。产品应用于智慧城市、公有云计算、智能视频处理、云游戏等场景,以及科学计算和ai训练。

2.asic芯片。

在2017年的第一次ai芯片浪潮中,主要做的是asic芯片——一种为人工智能特定应用而定制的芯片,但是asic的缺点也很明显,因为其是针对特定算法而设计,其所适应的算法就是固定的,一旦算法发生变化就可能无法使用。

大厂与自动驾驶专业芯片厂商们,偏爱asic。国内大厂华为海思、百度、平头哥皆选择asic作为自己的芯片架构

目前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设计制造asic的公司,包括寒武纪、地平线、耐能科技等厂商,另一种,是各种跨界选手,比如vivo、oppo、阿里巴巴等。

3.fpga方面

因为极具灵活性,所以fpga号称“万能芯片”。目前中国fpga市场方面,amd、英特尔、莱迪思三家企业合计市场份额超过85%。国内fpga产业发展较晚,大部分企业在2010年后才成立,目前国内与fpga相关研发企业数量超过28家。

具体来看,复旦微电在国内较早推出亿门级fpga,新一代十亿门级产品正在研发中,并且有可编程片上系统的技术储备;紫光同创覆盖高、中、低端等多层次fpga市场;安路科技在fpga/集成cpu、fpga、数据处理专用引擎等单芯片产品方面都有储备,量产供货产品已覆盖100k以内的逻辑单元规模,并且phoenix1系列中逻辑单元为400k的新产品已成功流片;京微齐力基于22nm工艺制程的fpga已成功量产;易灵思基于risc-v软核的fpga已商用,并在16nm、40nm有长期的产品规划。

4.存算一体芯片方面

存算一体芯片或成gpt-4等大模型的最优选,底气在于,存算一体理论上拥有高能效比优势,又能绕过先进制程封锁,兼顾更强通用性与更高性价比,算力发展空间巨大。

由于存算一体格局未定,或将成为国内厂商破局关键。2019年后,新增的ai芯片厂商,多数在布局存算一体。据偲睿洞察不完全统计,在2019-2021年新增的ai芯片厂商有20家,在这之中,有10家选择存算一体路线。国内的亿铸科技、知存科技、苹芯科技、九天睿芯等十余家初创公司采用存算一体架构投注于ai算力,其中亿铸科技、千芯科技偏向数据中心等大算力场景。

5.类脑芯片方面

全球范围内,参与神经形态计算芯片开发的机构主要包括三类:英特尔、ibm、高通等为代表的科技巨头企业,斯坦福、清华为代表的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初创企业。

国内研究则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等顶级学府和机构,同时近两年不断涌现初创公司,如灵汐科技、时识科技、中科神经形态等。其中以清华大学的天机芯和浙江大学的达尔文芯片最具代表性。

写在最后

由此可见,国内各类ai芯片上均已有所布局,而国产的芯片算力也越来越强大。随着国产ai芯片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的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将加快成熟,有望给半导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不过,芯片创业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国产的ai公司不但要面对行业周期规律,还要从英伟达这些“大山”夹缝中寻求突破。

来源:中自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