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去年,我区大手笔推进34项重点改革项目,今年,又确定9个新增改革项目和8个继续改革项目。本报今起推出“向深化改革要红利”系列报道,全面聚焦“改革活力提升行动”,重点反映改革取得的成效、发生的变化、给社会带来的红利,为全区上下大力实施“六大行动”,确保各项工作继续领跑全市领先全省呐喊鼓劲。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4月,全区规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比去年同期减少6446人,接近去年全年比前年减少8408人的水平。区经信局局长杨奇伦说,规上工业企业加速减员的动力主要来自“机器换人”。
近年来,企业用工成本日益上涨,“机器换人”成为企业破解困局的一把“利器”。
机器代替人工,制造成本更低。诺布尔制衣公司从德国引进120台电脑织机,换下700名工人。“虽然织机要几十万元一台,但划得来。”总经理朱飞龙算了笔账,每台织机一天12小时可织10至15件毛衫,一名工人可以管理4台这样的机器。按现在人工工资算,织机换人一年可省下2000万元,将来随着工资上涨,省的就更多。
机器能干工人干不了的活,产品品质更好。帅特龙集团董事长吴志光也在围着机器转,年初他在香港订购的价值1000万元的全自动抛光机陆续到货。“机器作业面很小,但工艺一流,每件产品抛光的角度、厚度、亮度一模一样,这是人工作业根本做不到的。”吴志光说。
机器用工稳定,生产效率更高。恒达高公司对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环境污染重、劳动用工多的岗位陆续实现机器替换,带来的直接效益便是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以注塑车间为例,人均年产值由原来的26.8万元上升到74万元。工作轻松了,收入提高了,工人自然留得住。今年春节过后,员工返岗率100%。
去年,全区实施“机器换人”项目150项,总投资约85亿元,规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每人每年12.5万元。随着“机器换人”持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尝到了减员增效的甜头。但许多企业局限于“引进一条先进流水线,引进几个程序化的机器臂”这些简单的单体动作。
事实上,“机器换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换设备、减员工这么简单。“如何把先进的生产技术纳入到整套的生产管理体系中去,最终实现生产智能化、决策科学化,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才是真正的‘机器换人’。”杨奇伦说。
通过对“机器换人”经验的总结,已经有企业发现,换机器,也在换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在引进机器人生产线时,从一开始就需要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等“软件”与生产线的硬件进行同步规划。
去年,金氏公司把智能化的应用系统植入注塑机,让机器拥有“人脑”功能。车间里的70台注塑机全部采用电脑控制,压力、速度、温度、时间等4项最为关键的制造参数,随时随地可通过计算机进行设定、追踪和查看,同步实现智能自动控制、数字化、可视化。“以前我们是班组长分工,现在我们听从网络指挥。”注塑车间员工杨官芬说。
如今,“机器换人”战略的影响已经从生产环节延伸到管理层面。企业自主开发的erp模块有700多个,应用范围从最初的财务“孤岛”,打通至行政人事管理、技术管理、品质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车间制造管理、生产管理、应收应付管理等所有基础管理环节。这将促进企业有序管理、精细管理,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劳动力、材料和能耗成本,而这三项成本直接关乎企业的盈利能力。
放眼全球,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战略、美国的“先进制造业”战略,还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均集中在了制造业。
在此背景下,“鄞州制造”要继续保持全省、全国领先,甚至出海比拼不示弱,就必须把“机器换人”这把“利剑”舞到极致。
杨奇伦认为,“机器换人”的最高境界是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这是一个趋势,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企业要大胆“恋上”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大数据应用,站在更高级的平台上实施“机器换人”。
转载:中国机器人网(原始来源:评论:0)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