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厨具导购网站首页 频道列表
每天都是一个技术革新的故事,每个故事背后都代表着一种文化
2024-06-03 08:52    4456    中华厨具网

bloomberg 在上周挖了一位重量级新媒体人:新闻网站 vox 联合创始人、科技网站 the verge 主编约书亚·托普斯基(joshua topolsky)。topolsky 将成为彭博社的数字编辑和数字内容总监。

搜索了一下相关的讨论,国外普遍为此感到震惊。而国内的讨论寥寥,传统媒体和媒体人们几乎没有提到此事。

bloomberg 意欲何为?

先看看 topolsky 的简历:2008-2011 年,topolsky 在老牌科技网站 engadget 任主编。之后他和几个同事创办新的科技网站 this is my next,即 the verge 的前身。2011 年 11 月,the verge 上线,迄今为止已经成为全球最酷的科技网站之一。

但现在,topolsky 要开始新的冒险。这一次,他的起点是 bloomberg。

在新媒体转型的浪潮中,bloomberg 有强势的竞争力:利润丰厚的终端业务,信息服务,电视、电台、印刷媒体全覆盖的多形态平台……

bloomberg 还缺什么?一个完善的、主流的、适合在线阅读的数字版本,一套可行的数字化战略。

数据显示,bloomberg.com 的访客量一直徘徊在 1200 万左右。相比竞争对手 yahoo finance、cnn money、和 business insider 等,都还有一定距离。

bloomberg 的 ceo justin smith 在向 topolsky 抛出橄榄枝的同时,透露了 bloomberg 的目标:成为领先的数字化、多平台、全球化商业媒体。外媒援引知情人士消息,justin smith 的计划将包括 3 项内容:

整改庞大且不断亏损的电视业务;

重新规划彭博的会议业务;

将 bloomberg 现有的内容分割为 5 个垂直版块,通过数字平台分发。

朝着这些目标,topolsky 的新媒体运营经验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转型转型,怎么转才姿势正确?

2014 年似乎是传统媒体巨头们动作颇多的年份:拥有辉煌历史的《华盛顿邮报》被 jeff bezos 收购了,价格还不比不上 1/4 个 tumblr;《纽约时报》发布长达 97 页的创新报告;众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人都在跳槽……

都在说“转型”,但怎么转才是姿势正确的?

《纽约时报》的创新报告在回顾自己的数字化探索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创建新闻采编受众拓展团队;创建新闻采编分析团队;创建新闻采编战略团队;与读者服务部门开展业务合作;招募优秀的数字人才……

具体的内容不详细描述了,大家可以上网查询。这里要讨论的是:纽约时报,这个第一个发布 google glass 上的新闻阅读应用、第一个宣布将发布 leap motion 手势操作 app 的新闻机构,姿势正确了么?

在创新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nyt 基本忽略了那些传统竞争对手,而将重点放在了新兴数字新闻网站:buzzfeed、first look media、vox、business insider……这是姿势正确的。

但,人们同样在报告中发现:在这份 97 页的报告中,“软件”这个词没有在正文中出现过一次;而且一直到 63 页,才首次出现了“代码”这个词。此外,它依然没有把对受众的称呼从“读者”(reader)改为“用户”(users)。这,似乎就不是正确姿势了。

错误姿势一:传统媒体人对内容非常重视——大家可以投入大量人力、资金和设备,甚至可以冒着生命危险,去进行重大事件的报道、艰苦漫长的调查、各种叙事角度的拓展……但他们似乎不愿意或没有意识,在媒体运营的模式上冒哪怕一点点的风险,尝试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的创新。

错误姿势二:传统媒体人好像很容易把自己的命运起落与媒体形式绑定在一起。“拯救xx”、“xx不死”之类的话语经常出现,有些人为某种形式的媒体的消亡而惶恐,有些人担心新闻专业主义也会随之消亡。但,事实证明,那些金子去到哪里都能发光。

错误姿势三:把某种模式套用过来就好了,最好这个模式是别人先探索出来的。所以,今年不断听到某些国内的报社,投入大资金,大招特招,我的一些同学就在那潮流中被招聘了,但我问他们“进去之后做什么”时,得到的回答却是:“不知道啊,老大自己还没搞清楚呢。”

探索,探索,还是探索

在传统媒体收入下滑的残酷背景下,依然有一批执着的媒体人,深信“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他们将希望寄托在声誉卓著的报刊上,并且一定程度上拒绝或者不屑于新媒体——一方面是因为“网络=没有高质量的内容”的成见,另一方面,许多传统媒体很难割舍过去的业务模式,许多传统媒体人很难适应新的竞争环境。

现实总是太残忍。

事实上,网络上的高质量内容采写模式已经形成,并且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现在大部分时间(包括我亲身体验过的,以及现在正身处其中的),大多数的新闻编辑室已经不像以往的电影中展现的那样了。现在,电话很少响起,更不会有人大喊大叫。每个人都在忙着写邮件,搜索、核实信息,更新 twitter 或微博。不同组别的成员常常要相互合作,记者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除了编辑采写,还要参与到线下活动策划、技术产品设计等事务中去。这和传统媒体有很大不同。优质内容、精致包装、线下活动和技术产品结合,新闻事件发生后,新媒体可以快速出彩。

而业务模式上,不论是纯粹的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的转型,似乎都还没有形成最有效的模式。

根据《纽约时报》近日发布的财报,第二季度《纽约时报》收入为 3.89 亿美元,同比下滑 1%,运营利润 5570 万美元,同比下滑 21%。该季度,《纽约时报》广告收入 1.56 亿美元,同比下滑 4.1%,订阅收入 2.1 亿美元,同比增长 1.4%。拼命转型的纽约时报人,因为广告收入下滑速度实在太快,而数字订阅的收入增长还来不及填补这个缺口。

新的消费模式层出不穷,新的信息呈现模式也层出不穷,用户接受信息的习惯也正在迅速改变,新媒体自然需要为新一轮的技术变化做出迅速的调整。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部门要做出相应的反应,也许还会再慢半拍。所以,即使是纽约时报,也还在摸索着前进方向。

内容,现在是产品。像其他互联网产品一样,内容必须为用户提供最棒的用户体验,否则用户就会弃之而去。

媒体人必须把内容当成产品来设计、生产、开发、包装、运营,遵循精益生产的流程和规律,运用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各个环节,改进决策。

正确的姿势或许还没被研究出来,或许也不可能有一种能放诸四海皆准的模式。除了探索,探索,还是探索。就像新的 the verge 主编 nilay patel 在 welcome to the future 一文中所说,他认为:

“every story is a technology story; every technology is a culture story.”

这也延续了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说法——可以想见,未来,预言家们可能会变得更激进。

转载:中国机器人网(原始来源:评论:0)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