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厨具导购网站首页 频道列表
有时候傻傻呆呆的机器人更可爱
2024-06-02 13:31    2443    中华厨具网

为了在长途飞机上打发冗长的高空时间,我决定看一场电影。打开座椅前质量并不高的电阻触控屏,在 “经典电影” 一页有两部风格截然不同的电影让我犹豫,一部是雷利·史考特的《普罗米修斯》,另一部则是cg 动画《wall-e》。前者是《异形》系列的后传性质作品,可能身在高空的缘故,我感到一丝紧张,决定转看让人轻松的《wall-e》。

fast company 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一名艺术家告诉你如何让科技设备更惹人喜爱。这名艺术家的名字叫 alexander reben,他毕业于麻省理工大学,曾是一名思科工程师,但目前已投身艺术行业。

他的艺术作品目前已受到一定关注,而且因为他的背景关系,其作品与科技仍然有非常深的关联。例如早前他展出的 pulse machine(脉搏机器),这件与雕刻家 alicia eggert 合作的展品,外形上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鼓。不过 reben 却赋予它 “生命”——pulse machine 每分钟敲击 60 次,就像人的心脏一样,当这部机器敲击数相当于 78 岁的时候就会停止运作。出乎意料的是,这款作品获得外界的共鸣,参观者观看这款作品时表示会感到难过。

reben 后来又尝试了一个名为 blabdroid 的机器人项目(上图),这部机器人的外形可以说是山寨版 wall-e,它有这一双大眼睛和七岁孩子的声音,当这部机器出现在人群里,reben 发现人们并不排斥和它说话。

这位艺术家认为,人对机器有某种社会化投射。比如当我们暗暗咒骂死机的电脑、卡纸的打印机时,其实也是一种拟人化的情感投射。reben 认为,人都是社交的动物,当我们身边一切都走向智能的时候,我们同样需要赋予这些物件社交的属性,来满足自身的需要。

反过来说,越具有人特征的设备,越容易受到人的喜爱。

在一次阿姆斯特丹的实验中,小机器人 blabdroid 向路上的行人询问“你最爱的人是谁?”,并在受访者回答后追问“你现在愿意立即打给 ta 吗?”一位回答是 “母亲” 的女受访者随即对着机器人哭泣起来,原因是她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虽然这是一个超出研究团队初衷的个案,但 reben 认为这正正体现出人类对机器同样具有社会依赖性,即使它们内部并没有生命力存在。irobot ceo 早前曾透露,80% 的顾客会为他们的吸尘器机器人取名字。

随着科技发展,机器人出现在我们的生活甚至工作已经是能看见的未来。不过除了提供出色的工作效率,我们也必须提早预见人类对机器人接受度的问题。

这让人联想到《异形》这部电影中的人造人,在电影系列第一集中出现的人造人堪称完美,处事从不失手,但是最后原来确是幕后黑手派来太空船上的杀手。而后来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异形2》的人造人角色确是正面角色,为了突出机器人人性化的一面,导演刻意安排在耍杂技一幕,机器人因为失误误伤了手的桥段。

《异形2》中,自称为“主教”的人造机器人

在表演杂技过程中,这名堪称完美设计的机器人却不小心割伤自己的手

reben 认为目前越来越多机器人制造商意识到这一点,例如由 rethink robot 推出的工业机器人baxter 就打破一般作业机械的常规,和一般生产线上的机械人不一样的是,它配备有一个显示机器人“表情”的屏幕,通过这个窗口工人能够获知机器人的状况,比如当机器人展示出一脸困扰的表情,证明生产线有地方出错。

不过设计也是一个问题,不是说机器人一味走接地气路线就是出色的交互设计。就如 office 中的虚拟助手“小别针” clippy则太爱刷存在感而让人感到困扰。在我们身边也有社交化成功的机器人例子,如语音助手 siri,就是其中一个经典经典代表。

目前,reben 正在试验一个项目,他设想为机器添加缺陷,会让它与人距离更近。他在探讨,如果机器人也像人类一样,做任何事情都存在偏差,那是否能让人类与机器人更加融洽?

ok,不过我也有一个问题:如果哪一天机器人做事也含糊了,我们把他们造出来的目的是什么?

转载:中国机器人网(原始来源:评论:0)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