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厨具导购网站首页 频道列表
人力成本施压 郭台铭拟雇用百万机器人
2024-06-01 07:05    4331    中华厨具网

不会说话的机器人比人更可靠。它不但有望大幅降低人力成本,还能让企业成为中国制造产业升级的代表。

7月29日,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在深圳一场联欢晚会上表示,未来3年,将启用100万台机器人。目前富士康有1万台机器人,明年将达到30万台。

“目前,富士康的员工总人数已经接近120万人,其中大陆员工超过100万人,仅深圳就超过40万,因此富士康将加快转型步伐。”郭台铭对媒体透露,未来富士康将增加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数量,以完成简单重复的工作,取代工人。

昨日,富士康一位高层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公司大规模采用机器人生产,并非简单的人力成本快速上涨,更多是科技化发展需要。

绕不开的人力成本

如何降低人力成本,一直都是富士康等国际代工巨头这几年共同面对的难题。

2010年,富士康、广达和仁宝等代工巨头纷纷落户成都、重庆和湖北武汉,除了看好中西部巨大市场、减少物流成本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内地最低工资水平远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

富士康国际(3.65,-0.10,-2.67%,实时行情)(02038.hk,富士康集团旗下子公司)近三年财报数字显示,除开拓新客户的新增代工订单外,近三年一直在降低人工成本。2009年财报显示,富士康员工数量相比2008年增加了9.7%,员工成本总额支出却同比减少28%,人均成本同比减少34%。

但压缩人力成本的做法在2010年再也行不通了。当富士康接连发生员工跳楼事件后,郭台铭为安抚员工,承诺基层员工涨薪三成。当时,外资机构分析师表示,如果全国其他工厂员工薪资升幅比例一样,70万左右人力,将吞噬其大约1/3净利。

2010年财报数据显示,富士康国际员工平均月收入约2446元人民币,同比增幅不足一成。这说明富士康集团于去年涨薪三成、产能迁移内地后,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成本压力。

相比之下,手机业务最大对手比亚迪(24.45,-1.60,-6.14%,实时行情)电子(2.61,-0.14,-5.09%,实时行情)(00285.hk),因工厂设在深圳,员工平均成本一直高于富士康,2009年人均成本同比上升11.9%,2010年人均月收入比富士康国际还高15.6%。

戴尔、惠普和联想电脑配件代工厂美泰塑胶有关人士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透露,人力成本上涨已成为铁一般的事实,现在公司降低成本主要考虑方向是节能减排,并准备推出自主品牌电脑配件,以提升产品毛利率。

前不久,代工巨头伟创力表示可能放弃2012年笔记本代工投标,甚至退出市场。公司ceo表示,笔记本代工平均获利已从刚踏入时的3%下滑至1.5%,目前表现不到这一水平。

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表示,去年中国农民工的薪资增加了30%~40%,预计至少到2013年还将每年增加20%~30%。

自主研发机器人

显然,将工厂移到成本更低的内地,可能只是一个短期做法。对于不断扩产和增加员工数量的富士康来说,必须找到长期解决办法。

更要命的是,新生代年轻工人对长期的低工资和机械重复的工作倍感沮丧。去年底,本报记者在富士康集团旗下佛山普立华科技采访时了解到,由于富士康采用同工同酬计酬方式,去年涨薪三成时,因忽视了工作五六年老员工的情感需求,导致部分员工在工厂门口聚集抗议。

相反,没有情感、不会说话也不会厌烦重复工作的机器人,可能是最佳选择。此外,率先大规模应用机器人还可能产生行业溢出效应,给竞争对手造成更大压力。

基于此,2007年深圳高交会上,富士康曾展出过会击鼓敲键的机器人、憨态可掬的宠物恐龙pleo和能陪伴小孩读书学习的娃娃pinoq。富士康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并不是供人玩乐的机器人,而是富士康自主开发的“富士康深圳一号”机器人,是富士康员工,主要从事恶劣条件下常人不及的工作。

该工作人员还表示,富士康曾从外国引进了各种类型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于喷涂、焊接、装配及搬运取放等生产现场,但通过大规模使用之后,发现这些机器人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努力,富士康自主研发制出符合要求的foxbot工业机器人以替代进口。

5月,富士康成都厂抛光车间发生爆炸。3天后,中国移动(75.2,-1.55,-2.02%,实时行情)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在微博中爆料称,富士康成都厂投产后已启用机器人进行危险性作业,否则,爆炸不可能只有3人死亡。

富士康各地方工厂对外招聘公告也显示,近两年它一直在全国各地招揽机器人应用工程师,以维护生产线上机器人正常运转。

机械手、工业机器人专业供应商深圳福士工业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富士康生产规模足够大,在某些简单的生产环节应用机器人,只要改变一下工位和工序,就可以节省几个工位,“一位工人就可以代替过往的三至五个工位。”

应用局限

但就目前机器人技术而言,取代工人并不现实。

“富士康三年用100万台机器人的说法有点夸张。”广东省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刘奕华指出,大规模使用机器人生产,虽然先期投入资金很大,但长期效益比人工划算;而且产品质量更有保障,可减少人为质量问题。但现在的机器人技术在精细加工环节,以及机器与机器之间的过渡中间环节,技术实施有所欠缺,“规模化应用机器人,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

刘奕华说,目前机器人更多应用在恶劣环境的焊接、组装、搬运等环节。

机器视觉制造商美国康耐视有关人士指出,目前,国内电子制造环节50%的工序都可用机器人替代,但大规模使用机器人涉及到生产线工艺流程的改变,因此,用机器人替代工人,需要一个过程。

深圳福士工业公司相关人士说,如仅从人工成本考虑,大规模应用机器人还不如向内地转移工厂。有意思的是,本报从富士康内部人士了解到,目前生产线上还很少见到机器人。

一位从富士康离职不到一年的制造主管透露,目前富士康机器人主要应用在pc机箱、模具等生产环节,在绝大部分中间制造环节,还是必须用人手。

比亚迪有关人士表示,规模应用机器人并不代表竞争力强,比亚迪汽车制造使用机器人的程度就比国际汽车工厂少,某些环节减少机器人使用数量,反而降低制造成本。

本报从深圳多家手机厂家了解到,富士康代工的手机价格比比亚迪高很多,产品质量却差别不大。这可能是比亚迪国产手机客户大增、富士康国际亏损的原因之一。郭台铭公布百万机器人大军,或许想恢复富士康成本竞争力。

转载:中国机器人网(原始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