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受争议的“有抗奶”有望在不久后被叫停。
从近日举行的“中国乳品产业健康发展研讨会”上获悉,《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下称《标准》)修订版已经定稿,新国标将规定把“*残留”和黄曲霉素m1列为强制性必备检测项目,并有望近期正式出台。
“有抗奶”是指*残留超标的牛奶。据专家介绍,现在国内奶牛各种炎症用的*普遍的是青霉素、链霉素等*。而奶牛用药后一般应该要有3至5天或7天的休药期,这期间挤出的生奶含有*残留,应该废弃。
但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些不规范的奶牛养殖区或奶农仍把这些含有*的原料奶送给乳品加工厂,而不法乳品企业也会乘机压低这些奶的收购价格从中牟利。
事实上,我国曾在1985年的《牛乳》成品奶国家标准中就已对收购“有抗奶”喊停,但这一条文却随着1986年《标准》的出台而被宣布作废。2004年《标准》的修订工作启动,禁止收购“有抗奶”被重新提上议程。
“当时考虑到*在牛奶指标中占的比例很小,而其他卫生指标的问题要比*的问题严重得多。”国家乳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李茂胜告诉记者。
然而,对“有抗奶”喊停的搁浅却使得其成为奶源问题的首要危害之一。国家有关部门2003年底对农产品问题普查结果显示,北方市场近800份乳品采样中,*残留超标居于不合格项目位。2006年上半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一项检测显示,当前我国市场上有50%左右的牛奶*残留超标。
而目前,市场上除少数企业表示一直坚持收购“无奶”外,不少企业因为业内标准的变动而不再坚持。
“修订版《标准》的出台,将从原料奶源头上控制*残留,对乳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对于企业来说,因为必须对奶源进行质量控制和检测,其生产成本会相应提高。”一位业内人士说。
该人士同时指出,目前针对加工和流通环节的成品乳国家标准,“无抗”依然缺位。这就意味着,质检部门和工商部门仍然不能把“*残留”列为必检项目,即便发现厂商生产“有抗奶”,对其处罚依然无法可依。“*残留”的监管将面临“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的尴尬境地。
来源:易展食品机械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