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三元、均瑶、香满楼等巴氏奶品牌在“六一”儿童节前夕悄然完成产品包装更换,撤下外包装上醒目的“鲜”字后,“禁鲜令”却意外再度爽约。在经历了去年10月1日的延期之后,原本定于今年6月1日实施的“禁鲜令”二度延期,顺延到今年的11月1日。
“禁鲜令”的延期表明巴氏奶品牌仍可以继续在外包装上表明“鲜”字,然而由于延期的通知是在5月31日晚才挂上了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网站,大多数厂家已经提前更换了包装。“他们都是被迫的,要是‘禁鲜令’被停止执行,他们肯定会马上改回原来的包装。”广州市奶业协会秘书长王丁棉在电话里对记者表示。
“禁鲜令”延期
对于消费者来说,“禁鲜令”的实施意味着再也无法见到“鲜牛奶”等类似的牛奶包装,而对于中国的乳业市场来说,“禁鲜令”背后却暗藏利益之争,关系着高温奶和巴氏奶两大阵营的市场争夺战。
长期以来,高温奶凭借可长期保存和相对廉价的优势占据了国内乳业七成的市场份额,而巴氏奶依靠“鲜”字占据着另外的市场份额。
然而,一纸“禁鲜令”却打破了乳业市场的相对平静。
2004年8月1日,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就出版发行了《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意在对将于2005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做解释。而按照《指南》规定,我国奶制品的外包装上不能再使用“鲜牛奶”等名称,而必须使用“奶(乳)”和“巴氏奶(乳)”等标准名称。因此,业界将它称作“禁鲜令”。
“禁鲜令推出之后,立即引起了生产巴氏奶的加工企业和地方奶业协会的不满,他们认为巴氏奶应该标注 “鲜”字。而作为高温奶阵营的利益代表,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却一直强烈支持“禁鲜令”的实施,“国家的法律从来就没允许在乳制品名称中用“鲜”字。”该协会的宋昆冈理事长曾对媒体表示。
在喋喋不休的争论中,“禁鲜令”的执行显得十分的艰难。去年9月底,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发通知,暂缓执行原定10月1日开始实施的《通则》与《指南》,将“鲜”字禁令推迟今年6月1日开始执行,然而,在“六一”前夕,“禁鲜令”又再度推迟到11月1日。按照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通知,鉴于仍有部分企业标签库存量较大,为减少企业损失,凡符合gb7718-1994《食品标签通用标准》及相关标准的预包装食品标签,可延期使用至2006年11月1日。
无人喝彩
蹊跷的是,早在本次“禁鲜令”延期的决定公布之前,就一直在盛传“禁鲜令”被禁止的消息。“我不能告诉你信息的来源。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是从同一个部门的三个渠道了解到这个消息的,而且渠道涉及到有关的高层。”王丁棉说。这位地方奶协的代表一直在为废除“禁鲜令”而呼吁奔走,而有关“禁鲜令”被禁止的消息也是从他的口中传出的。
尽管“禁鲜令”并没有像王丁棉之前所获知的那样被禁止。虽然在不少人看来,“禁鲜令”的二度延期为巴氏奶阵营争取了不少宝贵的时间。然而,对于王丁棉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甚至给奶业市场造成了混乱局面。”
“‘禁鲜令’本身就是错误的规定,会损坏牛奶生产企业和几百万奶农的利益,而保护的只是蒙牛、伊利等少数厂家的利益。”
“1000多家企业有80%左右企业更换了包装,现在又得到‘禁鲜令’推迟的消息,岂不是又得换回来。但是如果*终‘禁鲜令’又被禁止了,还得重新换回包装,其中的经济损失谁来弥补?”王丁棉说,“更重要的巴氏奶按照国际惯例可以标‘鲜’,为什么在国内就不行?”
中国奶业协会秘书处办公室主任张祥元同样对“禁鲜令”延期的结果表示不满,“该是怎么回事就是怎么回事,部分企业标签库存量较大根本不是理由。”他认为,政府应当明确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延期的说法并不能解决问题。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一直是“禁鲜令”的坚持拥护者,还专门举办过相关的研讨会。然而,由于开会等诸多事宜,该协会的宋昆冈理事长始终无法直接接受记者的采访,只是委托工作人员转告,“协会的意见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保持一致,有什么问题可以同他们联系。”
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更是干脆,“我们的看法都写进通知里面了。”
二度延期让所有人对“禁鲜令”能否*终实施都没有底。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标准化理论与战略研究所所长白殿一告诉记者,国家标准的执行时间几度延期的情况以前也曾出现过,然而标准还没正式执行就被废止的情况却很少见。“一般标准的废止出现在发布5年或10年以后,但是在这期间可以对标准进行修订。”
“我们会继续坚持下去的,直到‘禁鲜令’被废除。”王丁棉对记者表示,他透露,他和伙伴们下一步将向农业部、人大等部门呼吁废除“禁鲜令”,“甚至不排除行政诉讼的可能。”(辜王景)
来源:易展食品机械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