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gould)无公害养殖环境条件、苗种采集、苗种质量和养成操作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近江牡蛎半人工采苗、垂下式养成,滩涂养成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7海水水质标准
gb 11607渔业水质标准
ny 505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154无公害食品近江牡蛎
3 采苗
3.1 采苗场环境条件
3.1.1 场址
风浪较小,潮流畅通,有天然或人工养殖近江牡蛎的河口两侧滩涂或内湾,没有污染源。干潮水深10m处至每月干露不超过15d、每天干露不超过4h的潮间带滩涂。
3.1.2 水质
采苗场周围海区水质符合gb 11607的规定,采苗场水质符合ny5052的规定。
3.1.3 底质
泥沙底、泥底、沙泥底和岩石底质。
3.1.4 盐度
采苗季节盐度范围:3.87~19.61。
3.1.5 水温
采苗季节水温范围:24℃~31℃。
3.1.6 场地准备
滩涂场地,分幅插标,每幅1hm2,挖滩筑畦,人工有害生物和杂物;深水场地,划定范围,插竹标志。
3.2 采苗时机
在近江牡蛎繁殖季节(5月~8月),每三天测量采苗海区海水盐度、观察亲贝排精产卵情况、拖网镜检近江牡蛎幼虫量,当满潮时底层海水的盐度降到15.67以下时:
——丰满、乳白色的亲贝软体部变成消瘦而透明时,8d~10d内投放附苗器进行采苗;
——壳顶期幼虫数量达到25个/m3~60个/m3时,5d~8d内投放附苗器进行采苗。
3.3 附苗器
3.3.1 种类
附苗器有水泥柱、水泥片、胶丝水泥绳等,亦可因地制宜地采用来源丰富、经济耐用的器材;严禁使用有毒材料。
3.3.2 投放量
水泥柱(4.5cm×5cm×50cm)12支/m2~18支/m2,水泥片(12cm×12cm×1.3cm)15片/m2~25片/m2,胶丝水泥绳(φ0.8cm~1cm,长80cm)30支/m2~45支/m2。
3.4 采苗方法
3.4.1 伞形采苗法
适用于潮间带滩涂采苗场。中间一支水泥柱,插植深度为15cm~20cm,其余围绕中间一支搭成伞形(称一“丛”),插植深度5cm~10cm,约成60°角。“丛”成行排列,走向与潮流的流向一致。
3.4.2 “井”字形采苗法
适用于岩石等硬底质采苗场。水泥柱“井”字形堆放,每堆放柱4层~10层,每层2支。
3.4.3 垂下式采苗法
适用于潮间带下区至干潮水深10m处的采苗场。首先用栅架、浮筏等搭建台架,然后将附苗器吊挂在台架上。
3.5 效果检查
定期下海检查,清洗淤泥,观察计数蛎苗附着量,若蛎苗附着太少应清理附苗器再采。
4 苗种
4.1 质量要求
4.1.1 规格
壳长5mm以上。
4.1.2 附苗密度
附苗器上平均附苗密度以0.2粒/cm2为宜。
4.1.3 感官指标
4.1.3.1 附苗器附苗均匀。
4.1.3.2 单个水泥柱、水泥片、胶丝水泥绳上附苗量分别超过40粒、23粒、18粒的附苗器应占相应附苗器90%以上。
4.1.3.3 苗种颜色以褐红色为主,平贴生长,壳缘不翘起。
4.1.3.4 附苗器上其他附着生物的附着面积占附苗器总面积10%以下。
4.2 检验方法
感官检验,把待检样品置于暂养池或暂养缸内,逐个观察检验。
4.3 检验规则
4.3.1 苗种销售交货时应检验,检验项目按4.1执行。
4.3.2 组批规则
以一次交货出售为一批。
4.3.3 抽样方法
对一个检验批多点随机取样,分上、中、下附着器各抽样10个,抽样数量不少于100个附着器。
4.3.4 检验结果判定
通过检验,如有不符合4.1规定的质量要求,应对原检验批次加倍取样进行复检,经复检仍有不合格项,则判定该批苗种不合格。
5 养成技术
5.1 养成场环境条件
5.1.1 场址
风浪小、潮流畅通、无污染的潮间带下区至浅海区水域。
5.1.2 水质
应符合ny5052的规定
5.1.3 底质
泥沙底、泥底或沙泥底质。
5.1.4 水温
6℃~32℃。
5.1.5 盐度 6.49~32.74。
5.2 放养时机
蛎苗附着后在采苗场暂养3~6个月,长至壳长5mm以上时转移至养成场养成。
5.3 养成方法
5.3.1 栅架式
适用于潮间带下区至干潮水深小于2m的水域。栅架结构大小因地而异,由水泥桩或木桩、圆木、竹等搭成。吊养,苗串间距30cm~40cm。
5.3.2 浮筏式
适用于干潮水深4m以深,风浪小,较平静的内湾。浮筏结构大小因地而异,由圆木、毛竹、浮筒、缆绳、铁锚等构成。吊养,苗串间距20cm~40cm。
5.3.3 延绳式
适用于干潮水深大于4m的近海养殖区。台架由桩、橛缆、浮绠、中绳、横缆、浮子等构成。吊养、苗串间距20cm~40cm。
5.4 管理工作
5.4.1 调节密度
附着器上近江牡蛎密度:水泥柱25粒/支~50粒/支、水泥片15粒/片~29粒/片、胶丝水泥绳12粒/条~23粒/条。
5.4.2 养殖区布局
养殖场地每公顷为一个养殖单元,区间距离10m~25m,养殖实际利用面积占水域面积的15%~25%
5.4.3 日常管理
5.4.3.1 敌害生物和附着生物
捕捉肉食性腹足类、惊吓或诱捕肉食性鱼蟹类、洗刷附着生物等。
5.4.3.2 调节养殖水层
附着生物大量附着季节,适当下降水层。
5.4.3.3 防台风
台风来临前,做好加固、转移等工作,亦可将蛎串沉入海底,待台风过后再重新安置。
5.4.3.4 应急处理
当毗连或养殖海区有赤潮或溢油等事件发生时,应及时转移,如果已受到污染,应就地销毁。
6 育肥
6.1 育肥场环境条件
海湾上段或接近河口的地方,其他条件与养成场相同。
6.2 育肥时机
收获前1~3个月;转移须避开繁殖期。
6.3 育肥方法
将近江牡蛎从附着器上剥下运至育肥场,壳顶打孔穿成串或用水泥粘在绳上,吊养,育肥期间放养密度为养成期的三分之一。
7 收获
7.1 规格
壳长15cm以上。
7.2 季节
9月至翌年5月。
8 净化
水质条件达不到gb3097类规定的区域产出的近江牡蛎,应移至一类区域暂养15d以上,直至达到ny 5154的规定。
来源:易展食品机械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