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国家针对钢铁业去产能,去规模化的提出已经有几年的时间,其中2014,2015年是钢铁行业最为困难的两年。在这两年里,钢材贸易商对库存的巨大压力深有感触,在经济腾飞的时代没什么感觉,可当经济放缓,下游需求渐趋饱和的时候,压力就上来了。但也就是在这两年内,河钢成就了品种结构提升速度最快、幅度最大的两年。在这两年中,河钢高技术、高附加值品种钢比例从29%提升到41%。
河钢是如何获此改变,河钢集团董事长于勇给出这样的的答案:
把握钢铁行业发展新方位
于勇认为,随着国家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产业结构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世界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的空前发达,让企业、客户之间所有的关系都在发生新的变化,钢铁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盈利模式和发展方式。原来追求“量大面广”的同质化产品,转到了现今满足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为主的发展阶段,钢铁企业的盈利模式、品种结构必须适应这种市场环境变化。
“去规模化”打开发展新空间
——未来的钢铁工业将不再以规模大小衡量企业价值和竞争力,而是追求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以“定制化制造”满足“个性化需求”。
——“去规模化”给中国钢铁工业释放装备能力提供了巨大空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在生产线上。
——“去规模化”需要从内部打造相适应的机制和体制。以产线为独立市场单元的组织结构扁平化变革,这是为了解决产线与市场脱节问题,核心是通过对各类要素的重新配置,实现“去中间层”和“去行政化”,挖掘一个流程最短、资源配置最优、路径选择最合理的制度设计。
世界先进钢企“大公司管理、小微化经营”可为中国钢铁“去规模化”提供借鉴
世界钢铁企业向大型化、专业化发展:一是成为品种多元的大型集团,如安赛乐米塔尔、美国钢铁公司、新日铁住金等;二是成为结构单一的专业公司,如瑞典ssab、美国纽柯钢铁公司等。国外大型钢铁企业纷纷围绕市场细化和产品细分进行内部业务资源优化重组,通过业务整合,使以产线为中心、产线直面市场的业务线条更加清晰化,组织架构更加扁平化。
最后,于勇深有感触地说,“改革面前的‘阵痛’,不过是一种破茧成蝶的成长之痛。是一种凤凰浴火的涅槃之痛,只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用改革的办法对待它,就一定能够找到顺利化解‘阵痛’的良方。跨过这一‘关’,中国钢铁产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来源:力源不锈钢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