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厨具导购网站首页 频道列表
一枚小钛钉 卖到八百元
2024-05-20 22:19    2287    中华厨具网

沈国成接过了一块沉甸甸的钛金属块,上面密密麻麻布满了几十个厚度只有0.6毫米的颅颌面固定钛板。他一个个仔细端详,不停地用指尖抚摸感受着钛板的光洁度。

“这是我们第一批用3d打印出来的钛板。”这个宁波慈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话语里满是掩盖不住的激动,“我们正在将互联网+引领传统医疗器械产品领域,研发3d打印钛合金颅颌面修复重建体,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定制的修复体。”

“高大上”产品引领高速发展

时间退回到22年前的1995年,当年的“慈北”产品可没有现在这般“高大上”。初成立的“慈北”主要生产“口腔包”——口镜、探针、镊子等口腔科使用的一次性耗材。就像浙江许多民营企业家一样,只有高中学历的沈国成,凭借着慈溪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带着几个工人埋头苦干,但受限于产品的附加值低,企业发展非常缓慢。

“必须谋求转型,不然死路一条。”2002年,沈国成痛下决心重新定位企业——专注生产颅颌面外科的内固定钛板、钛合金螺钉等医疗器械产品。从生产一个仅需几元钱的“口腔包”升级为研发生产一枚就要数百元、最高卖到800元的小钛钉后,企业的发展驶上了“高速公路”。

走进“慈北”的生产车间,数台西铁城纵切车床在电脑程序的控制下,“原料进去、成品出来”,而现场操作工人只有两名。凭借着先进的数字化加工设备,仅40多名员工的“慈北”年产10万套钛板、钛钉,其中颌骨牵引器、锚固钉、支抗钉和颌间钉占据国内市场30%左右的份额;在省经信委公布的2016年浙江省20家“隐形冠军”企业中,“慈北”位列其中。

用3d打印出来的钛板

在医疗器械领域,能活过20年的企业并不多。人们误以为医疗是个“暴利”行业,但实际上医疗器械产品从研发到销售可能需要5年甚至更长时间,研发费用高得惊人。此外,受行业的限制,医疗器械企业普遍产值不高、“长不大”,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康辉和创生,也是在被外资并购后发展突飞猛进。

虽然当上了“隐形冠军”,但企业面临相同的行业瓶颈。2017年初,好消息传来,兰馨亚洲投资有限公司(香港)出资620万美元正式收购“慈北”20%股权,企业转型为合资公司。此举不仅使“慈北”有了进一步扩张的实力,同时,外方管理研发和销售团队的引入,也有利于企业产品的进一步升级换代和国内外市场的开拓。“慈北”,迎来了第二次腾飞的新机遇。

高端机构“借脑”瞄准3d打印

研发颅颌面外科3d打印技术,是“慈北”扩张的最新战略。

“这些只是试验品。”手拿刚“出炉”的3d打印钛板,沈国成告诉笔者,“我们的研发方向是个性化定制人体骨骼。对于缺失骨骼的患者来说,ct扫描对侧部位骨骼后,就能打印出缺损的部位,这样定制出来的钛骨骼会与原来的一模一样。”3d打印技术的引入,将为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事实上,一直以来,“慈北”就在研发上狠下功夫,董事长沈国成还充当着科研带头人的角色。

20多年来,他养成了进入手术室“跟台”的习惯,“我每年进入手术室临床观摩20台手术。现在,新组建的研发团队每月15次走进手术室,与临床医生直接沟通,了解不同患者需求,为产品创新提供信息。”与手术室一线名医共同研讨产品研发创新思路,“慈北”获得了一次又一次创新的灵感。

“慈北”的“拳头产品”钛板钛钉,一开始也是仿照仿制国外版,但国外产品并不适合亚洲人骨骼,断钉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与手术医生的不断沟通后,“慈北”对钛板钛钉进行了改型,特别是在重新设计了钛钉的头部后,“慈北”的钛钉断钉率相比国外产品大幅降低。沈国成与医生交流后自主设计的颌骨牵引器,填补了市场空白,市场占有率高达90%以上。2006年,“慈北”又与北大口腔医院合作,研发口腔正畸的钛钉,加快矫正牙齿的时间。正是由于自主研发,“慈北”的内固定钛板,钛合金螺钉和颌骨牵引器3个产品,成功入选2016年度“浙江制造精品”。

目前,“慈北”还与中科院合作,进行表面感性处理、可降解金属材料等新技术的研发。对于“慈北”这样的小微企业来说,科研力量是短板,但“慈北”找到了一条校企、院企合作之路,从高端科研机构“借脑”,提升了自身的发展质量。

来源:中国有色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