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将人们对文化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步伐。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成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深切体会;“科教兴省”,“文化强市”,“城市为体、文化为魂”,成为许多地方的发展思路;“充电”、“考本”、“学习型”、“知识型”,成为社会时尚;“三下乡”、“村村通”、“手拉手”、“心连心”、“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百县千乡文化工程”,进一步深入展开。
这些情况表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呼唤着先进文化的蓬勃发展,先进文化的蓬勃发展推动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二)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可以理解为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财富。人们往往把广义的文化称为“大文化”,把狭义的文化称为“小文化”,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文化”。“中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类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主要是指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和成果,与其对应的是经济和政治。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有人才有文化,有文化才成其为人。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记录着文化产生的经历;社会从古到今的演变,镌刻着文化进步的印记。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生命迁衍和岁月推移的历史,更是文化进步和文明传承的历史。
(三)一部人类文化史,记载了文化发展进步的历程,也反映了文化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半部《论语》治天下”,先秦诸子的学说,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一部《神曲》,开文艺复兴之先河,敲响欧洲中世纪的丧钟;一篇《共产党宣言》,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开辟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昭示民族命运处在最危险的关头,鼓舞着中华儿女投入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每一个时代的先进文化,总是拓展着人们的视野,激励着人们的斗志,锤炼着人们的品格,激发着人们的创造,在推动历史进步中展示了巨大力量。
(四)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四大发明的伟大创造加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画廊增光添彩,老子、孔子、屈原、蔡伦、毕昇、祖冲之、李白、关汉卿、李时珍、曹雪芹、鲁迅等文化巨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横平竖直的方块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宫商角徵羽的千古佳音,诉说着华夏儿女的剑胆琴心。诗辞歌赋、科技教育、典章制度、文化遗存……这些意味深长的文化符码,筑起了中华民族雄奇天下的精神长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五)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求索、不断创新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壮丽的日出,它所带来的思想文化的深刻革命,引发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
(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给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注入了勃勃生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依靠集体的智慧创造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我们党关于文化的一系列科学认识。
第一,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又给经济、政治以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文化发展,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并开辟新的领域;文化建设以政治为导向,政治建设以文化为依托,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经济的发展。
第二,文化繁荣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检验标准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创造和文化受用的主体。
第三,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性力量。文化哺育和传承民族精神,滋养民族的生命力,激发民族的创造力,铸造民族的凝聚力。文化反映着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四,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生活丰富性的重要体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文化,各具特色,交相辉映,使世界绚丽多彩。不同的文化,应当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我们继承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文化产品就其大多数而言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的双重属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与市场运行一般规律的联系愈益紧密。商品属性是普遍性,意识形态属性是特殊性。不能用特殊性否定普遍性,也不能因普遍性忽视特殊性。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第六,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品生产中的智力投入和物质投入,具备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基本特征。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它所创造的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第七,文化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互为前提,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人越是全面发展,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就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过程。
第八,文化是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生机所系。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种缺乏创新意识的文化,不可能保持其先进品格。文化创新,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形成遵循规律、鼓励探索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九,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顺应历史潮流、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文化,才是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总是同落后文化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第十,先进文化是先进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什么样的文化建设,反映了一个政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文化建设,重在建设。中国共产党致力建设的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七)党的十六大,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任务,指明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十六大对文化建设的深刻论述,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成熟和历史自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更加凸显了文化建设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使我们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发展先进文化,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八)文化的发展总是与时代条件紧密相联。当今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越来越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先进文化的发展既面临良好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
应当看到,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转变,但文化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但文化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已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但现行文化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但文化发展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世界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带来文化创新和传播领域的重大革命,但我国文化发展现状与世界高新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形势不相适应。
这些情况说明,建设先进文化的任务极其繁重、极其艰巨。站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我们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长处,坚持不懈推动文化创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九)科学理论是先进文化的灵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建设先进文化的行动指南。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那种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倾向,那种淡漠“二为”方向、远离群众生活的倾向,只会使文化建设偏离正确的方向,不能给人以精神的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
【】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力求安全及时、准确无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对其观点赞同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本网转载信息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电话:4007-1100-10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
手机站
微信小程序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