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厨具导购网站首页 频道列表
机械工业“十五”规划
2024-05-19 18:31    9427    中华厨具网

(br)

“十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全面实施,机械工业将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依托重点技术改造和重大工程项目,提高设计和制造水平,推进机电一体化,为各行业提供先进和成套的技术装备”。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对加快机械工业发展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机械行业必须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围绕市场需求,加大改革力度,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在2010年实现机械、汽车工业的振兴,更好地担负起装备国民经济的历史重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现状

建国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业取得了稳定、快速的发展,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从总体上看,机械工业已经基本具备为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提供技术装备的能力。

(一)基本情况

目前,机械工业全行业拥有乡及乡以上企业11.5万多个,从业人员1850多万人。从事6大类、48中类、205小类产品的生产。机械行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共39948个,总资产为24694亿元,年末职工人数1234万人,2000年工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预计为18000亿元,工业增加值预计为458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完成17243亿元,利润总额576亿元。上述各项经济指标约占全国工业的1/4-1/5。

1999年我国机械产品进出口总额884亿美元,占全国对外贸易比重的24.5%,其中出口448.6亿美元,进口435.2亿美元,进出口顺差13.4亿美元。2000年实现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2081.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比重为43.9%,其中出口1053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比重为42.3%。

(二)“九五”发展成就

“九五”是机械工业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机械工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一大批重要产品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技术装备;一些重要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经济总量占世界机械工业总量的5%左右,继美、日、德、法之后居第五位;出口创汇位居全国各行业前列;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所有制结构多元化格局开始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九五”期间以打好产品质量翻身、组织结构优化、开发能力提高“三大战役”为行业振兴的切入点,加快开发能力的建设步伐,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有效的进展。2000年底,“九五”计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基本完成。

1、科技进步取得积极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的核心、关键技术。30万及60万千瓦亚临界火电机组、50万伏交流超高压输变电设备、6000米电驱动沙漠石油钻机、宝钢三期工程成套设备、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关键设备、千吨级加氢反应器、500万吨1000万吨炼油关键设备、中马力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等大中型农业装备、五坐标联动数控加工中心、新一代总线测控系统及仪表等一大批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已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主力设备。汽车产品“缺重少轻,轿车几近空白”的不合理结构基本得到扭转,部分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产品达到国际90年代水平。轿车产品基本采用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使我国汽车产品在环保、节能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机械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2000年我国生产发电设备1600万千瓦,机床产量17.66万台,均居世界前列;摩托车产量1153万辆,占当年世界产量的44%;照相机产量5514万台,占全世界产量的一半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

3、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机械工业利用外资累计签约2.25万项,协议金额36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0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开业1.4万个,从业人员220万人,2000年销售收入4600亿元。机械产品进出口大幅度增长,建成了一批较高水平出口基地,出口市场实现多元化,来料加工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制造技术及大型成套设备等高附加值商品出口取得突破性进展。

4、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经营机制转换逐步深入。重点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改造和境内外上市进展较快,多种经济成份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生产要素已基本实现市场化配置,机械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已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

5、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机械工业生产集中度有所提高。形成了一批销售额超100亿元的企业集团,大企业对机械工业发展的影响大大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步伐加快,专业化生产体系逐步形成。

(三)突出问题

“九五”期间,机械工业虽然在治低、治散、治弱和加强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制约机械工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1、大企业不大不强,小企业不精不专,分散重复严重,区域结构趋同。长期以来各地区争上热门产品,产业趋同化趋势有增无减,制造与使用结合不紧密,行业分割形成两个制造体系,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了资源的分散和浪费。大企业根据用户要求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能力不强,小企业专业化生产优势不明显,没有建立起“以大带小、以小保大”的合理产业结构,行业生产集中度低。

2、产品技术水平低,结构不合理。一方面通用、中低档机械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不少企业和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50%;另一方面市场急需的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品、专用设备及机械基础件的开发和生产水平不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每年还需大量进口。

3、技术创新能力弱,大大制约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严重滞后,缺乏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和物质技术手段,许多重要产品技术来源依赖国外,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产品更新周期长,高新技术和军转民技术成果产业化水平低。国际知名企业已普遍采用的先进管理思想、先进制造技术及工艺不能很好地应用。机械工业整体制造技术及装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4、机械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多,国有经济比重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滞后,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资本多元化、经营市场化步伐不快,严重制约了机械行业总体竞争能力的提高。

二、“十五”面临的形势

(一)世界机械工业发展趋势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更加凸现了机械装备制造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载体在推动整个社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作为国民经济增长和技术升级的原动力,机械工业将伴随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而共同进步,并充分体现先进制造技术向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精密化、绿色化和全球化方向发展的总趋势和时代特征。

1、地位“基础化”。发达国家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在于其在本国工业中占比、出口、积累、就业、贡献均占前列,更在于装备制造业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物质技术,是经济高级化不可或缺的战略性产业。即使是迈进“信息化社会”的工业化国家,也无不高度重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2、产品高技术化。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是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相关产业技术升级和发展的重要依托。进入90年代,随着信息装备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机器人技术、先进的发电和输配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和新型生物、环保装备技术等当代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使机械产品不断高技术化,其高新技术含量已成为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

3、服务个性化。为适应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个性化的用户要求,先进的制造企业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等信息,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生产、管理、销售、使用、服务乃至回收的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敏及柔性化生产。

4、经营规模化。一方面规模化生产使得垄断性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和市场主导作用日益增强,例如在汽车产业领域,目前年产超过400万辆的企业集团已有6家,产量占世界汽车产量的80%以上;在电力设备领域,世界前三大公司控制了全球大型电力设备市场的70%。另一方面各大跨国公司在不断联合重组,扩张竞争实力的同时,纷纷收缩战线,剥离非主营业务,以精干

【】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力求安全及时、准确无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对其观点赞同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本网转载信息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电话:4007-1100-10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

手机站

微信小程序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