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马凯
马凯认为,经济运行中逐步凸显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表明,已到了非加强宏观调控不可的时候。
去年以来,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央作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策。对于这次宏观调控,在启动伊始就一直众说纷纭,这种争论既来自国内,也来自海外,既来自经济理论界,也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现在认识逐渐趋向统一,但仍有不少不同看法。为什么对这次宏观调控的认识,要比历次宏观调控争论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讲,主要是随着利益主体多元化,人们的认识对象即经济运行本身比过去复杂得多;同时,这次宏观调控是在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因素还处在苗头性、倾向性状况时提出来的,这较之矛盾充分暴露后统一认识要相对难一些。从主观上讲,与不同机构、个人占有的信息量不同,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不同,以及所处的位置和角度不同有关。下面,我仅就议论较多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这次宏观调控究竟有没有必要
去年开始实施宏观调控时,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我国经济增长处于上升期,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等一些行业快速增长,是有市场需求支撑的,没有什么大惊小怪;投资、信贷增幅高是经济增长所必需的;现在市场化程度已经较高,出现一些重复建设,市场会自动调节,不需要政府主动进行调控。因此,认为这次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一种过度反应,是对市场经济的一次信任危机。对于这次宏观调控究竟有没有必要这个问题,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理论上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概括,包括了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两者内在统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内容。
从实践上看,经济运行中逐步凸显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表明,已到了非加强宏观调控不可的时候。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应该说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投资增多并趋于活跃,加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外一些产业加速向我国转移,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上升期。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中,难免泥沙俱下,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和不健康因素,最突出的是两个问题:一是粮食问题。粮食供求关系趋紧的问题逐步凸显。粮食播种面积连年减少,粮食产量连续下降,人均粮食占有量大幅度减少。二是投资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新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过大,一些行业和地区投资过度扩张。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万亿元,增长26.7%,今年一季度又增长43%.尤其是部分行业投资增势强劲,结构矛盾突出。去年钢铁、水泥投资分别增长92.6%和121.9%,今年一季度又分别增长了107.2%和101.4%.更为严重的是,在总量扩张的同时,结构并没有改善。不仅已经关闭的小钢厂恢复生产,而且又新上了一批资源消耗大、技术水平低、污染严重的项目。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情况,与钢铁行业的情况类似。
历史经验多次证明,粮食大幅减产和投资需求膨胀“双碰头”,经济运行就会起“波澜”。1988-1989年、1993-1994年的情况就是这样。这次也不例外。特别是,投资膨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痼疾。由于投资增长过猛,使得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一是投资膨胀助长了信贷规模过度扩张,信贷扩张反过来又推动投资更快增长,二者互为因果,互相推动。广义货币供应量(m2)在去年上半年增长率已达20.8%,同比加快6.1个百分点,新增贷款1.78万亿元,已接近上年全年新增贷款总额。今年一季度m2同比又增长19.2%.二是投资膨胀加剧煤电油运的紧张,使经济运行绷得更紧。投资规模过大,特别是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使电力供求矛盾突出。尽管去年电力生产增长15.5%,是从未有的高水平,但仍满足不了需求过快增长的需要,拉闸限电的省份不断增多。煤炭特别是电煤供应日趋紧张,今年一季度直供电厂存煤可用天数远远低于正常水平。铁路运输压力加大,去年四季度以来请车满足率大幅下降。船舶和沿海港口出现了多年未见的运力紧张及压船压港情况。三是投资膨胀、煤电油运供应紧张,必然拉动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加大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压力。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涨幅2002年11月由负转正后,一路攀升,去年12月同比涨幅已达13%,今年一季度同比又上涨14.8%.基础价格上涨,如不采取措施,早晚会传导到最终产品。
总之,去年以来,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逐渐显现,并呈日益蔓延之势,有的问题已相当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后果不堪设想。我们长期企盼的、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就可能发生逆转。正如中央强调的那样,如果任凭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发展下去,势必使资源和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势必加剧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势必出现大量生产能力过剩,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势必导致企业倒闭、失业增加、银行呆坏账增多,最终会造成经济大起大落。如果出现这种局面,经济恢复起来需要更长的时间,付出更大的代价。
(二)这次宏观调控是不是及时的
对这次宏观调控,也有人说动手晚了。事实是,见事快、动手早,见之于未萌、防之于未然,是这次宏观调控的重要特点,也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效果的重要原因。
去年一季度开始,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就初露端倪,中央及时察觉到问题发展下去的严重性。在分析一季度形势的基础上,中央明确提出,一手抓抗击非典,一手抓发展经济。在经济工作方面,明确指出,“某些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的情况有所加剧”,“过度投资中很大部分依靠银行贷款,已引起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长偏快”。“这些问题总体上看还是局部的、苗头性的,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为此,提出了一些优化投资结构、制止盲目重复建设的政策。这一阶段,有关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相应地采取了一些微调措施。
非典以后,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出来,中央高度重视。在中央召开的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其他重要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再三强调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大量事实说明必须对苗头性和局部性问题采取果断措施,努力加以解决,防止演变为全局性问题。按照中央部署,实施了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清理整顿开发区和整顿土地市场秩序,抑制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盲目投资等调控措施。
今年的人代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全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并对如何搞好宏观调控作了部署。“两会”以后,为了防止局部性问题的扩大,进一步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明确了宏观调控要坚持“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原则,强调要把住信贷投放和土地供给“两个闸门”,有效控制投资规模,相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控制信贷货币供应总量,严格土地管理,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回顾一年多的实践,说明正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经济运行出现苗头性、局部性问题时,就果断决策,及时采取有针对性措施进行主动调控,才使这次宏观调控付出的成本相对较小,见效相对较快。
(三)这次宏观调控是不是主要采取的是行政手段
对于这次宏观调控的方式方法,有人认为,走的是“老路子”,仍然是以行政手段为主。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这次宏观调控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的新阶段进行的,中央制定的调控措施、采取的调控方式,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并且多次强调主要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十分注重发挥信贷、投资、价格等方面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信贷手段的运用上,重点从源头上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控制货币信贷规模,加强和改善信贷管理,加强窗口指导。中国人民银行去年4月开始连续18周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对冲投放的基础货币;6月份出台了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措施;从去年8月至今年4月间的不足8个月时间里,两次调整了存款准备金率,并扩大了再贷款浮息范围;同时和银监会共同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进行风险提示。今年5月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有机结合,强化对投资膨胀行业的信贷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日前,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
在投资手段的运用上,重点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严格市场准入。为了遏制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的势头,去年以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公布了钢铁、电解铝、水泥、电石、铁合金、焦炭行业的市场准入暂行标准,同时将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建设项目资本金比例提高了15个百分点,对上述行业进行总
【】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力求安全及时、准确无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对其观点赞同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本网转载信息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电话:4007-1100-10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
手机站
微信小程序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