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2日—13日,中国科学院机器科学家雁栖青年论坛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该论坛是由中国科学院发起举办的青年科学家高端学术论坛,以“启迪、探索、突破”为主题,立足于基础科学研究突破、推动倡导国际合作、扶持青年人才成长三大任务,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汇聚优秀青年科学家开展研讨,鼓励争鸣,促进源头创新和前沿交叉,凝练提出前沿研究重大科学问题。本次论坛邀请了麻生明院士、鄂维南院士、方维海院士、唐勇院士、张东辉院士、杨金龙院士、andy cooper院士出席。
机器科学家集聚了多学科的前沿理论与技术,如化学化工、计算机、信息学、软件、生物医学、材料学等,能够极大地帮助人类突破固有思维,变革研究范式,在众多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在一些领域率先实现了创新性应用。依托国家重大项目,面向合成自适应优化、功能材料逆向设计、清洁能源开发、精准医疗等方向发展颠覆性技术,帮助科研人员快速优化配方、实验过程与条件,形成系统解决方案;推动能源化工、合成化学、材料创制、生命医学领域实现精准化与智能化,为推进“双碳”工作贡献智慧、展现担当,服务于“科技强国”引领“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与此同时,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重大问题,致力于基础前沿交叉领域的学科建设和重大科技任务培育工作,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团队。未来,通过建设具备“科学智慧”的机器化学家智慧创制平台,能够服务于超千名科研用户并实现超万种化学品与新材料的并发式筛选与优化,进而实现大规模智慧创制。
探索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制化研究是本次论坛讨论的重点,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集中力量建设基于机器科学家的大科学装置,构成实践“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为全领域的科学家提供基于新范式的研发平台。同时鼓励青年人才参与到大科学装置的建设中,给青年人才承担重大任务的机会,依托大科学装置来汇聚和培养青年人才。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联合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准智能化学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以“机器科学家”为主题,围绕六个专题展开研讨:机器科学家;全球化的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人工智能助力科学,科学促进人工智能;精准化学与智能计算;可解释的人工智能模型;机器智能驱动的大科学装置。
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所约200名青年科学家代表受邀参加本次论坛,分享各自对研究领域的创新性思考、面临的挑战以及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江俊团队,研制出数据智能驱动的全流程机器化学家;北京大学莫凡洋团队,开发了薄层色谱(tlc)分析的自动化机器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赵海涛团队,研制的机器人科学家实现了纳米金晶、双钙钛矿纳米晶的逆向设计;英国格拉斯哥大学leroy cronin团队,设计制造了一台有机合成机器人;英国利物浦大学andrew cooper团队,设计制造了可移动机器化学家,可以在实验室内自由移动操作不同的工作站。
2023-05-12 14:08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责任编辑:殷晓霞】
【中国新闻网】守护“北京时间”、贡献强激光 中科院20个团队个人获授“科苑名匠”
中国科学院第四届“科苑名匠”发布活动上,向获奖代表颁奖。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新网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工会5月10日在北京发布中科院第四届“科苑名匠”评选结果,共有16个团队和4名个人被授予“科苑名匠”称号。
这4名个人“科苑名匠”分别是: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国家病毒资源库主任邓菲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拉萨站执行站长余成群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洪义麟正高级工程师、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室主任常爱民研究员。
16个“科苑名匠”团队则包括: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大豆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设计育种团队、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紫东太初”大模型团队、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大功率电力电子与直线驱动技术研究团队、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研究团队、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电磁空间安全研究团队、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工程菌种铸造科学设施团队、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低碳催化与工程研究团队、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空间x射线-极紫外光学研究团队、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空间激光器研发团队、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氢钟团队、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夸父一号”科学及hxi团队、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探测技术研究团队、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深空探测彩色相机团队、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北京时间”产生与保持团队、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强流高功率超导质子直线加速器研制团队、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光学研发团队。
在中科院第四届“科苑名匠”发布活动现场,获奖的团队和个人代表演讲分享了他们的科研之路。
“北京时间”产生与保持团队面向国家需求,为国守时,为重要基础设施和行业提供精密时间,他们是“北京时间”守护者,分秒必争地书写着时间传奇。
洪义麟长期从事衍射光栅研究,拥有30多年衍射光学研制经验。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制出多套光栅关键工艺设备,为中国强激光技术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低碳催化与工程研究团队在刘中民院士带领下,数十年聚焦煤炭清洁利用,不断追求技术变革,带着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在工厂“安营扎寨”,他们为世界首套煤制烯烃工厂项目提供唯一的国产技术,使中国率先实现了煤制烯烃核心技术及工业应用“零”的突破。
大功率电力电子与直线驱动技术研究团队攻关研究并启动建设世界首个电磁推进地面超高速试验设施——“电磁橇”,他们为先进轨道交通装上中国动力,并汇聚电磁之力,展现中国速度,铸就科魂匠心。
在科学寄语环节,“科苑名匠”代表还诵读他们亲笔书写的科研感悟致敬科学,并投入“科学信箱”永久留存。
来源:天津大学新闻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