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保证保健食品命名科学、规范,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修订了《保健食品命名规定》,并制定了《保健食品命名指南》,规定保健食品命名禁止使用虚假性、夸大性、绝对化或明示或暗示治疗作用的词语等等。记者走访海口各大药品超市了解到,海口市药店中的保健品不符合《保健食品命名指南》、夸大虚假性的词语比比皆是。专家表示,消费者一定要了解产品特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购买。购买前最好先到医院诊断,根据医生的指导合理服用,这样才不会延误病情或误买。
多数人信店员推荐
白坡里的曾女士常买些保健品给父母,但如何选择保健品,是否适合父母却并不知道。“现在保健品种类太多,说明更令人眼花缭乱,不知该选哪种。一般都会买店员推荐的、包装比较精美的产品。”曾女士说。
有曾女士这种困惑的消费者不占少数,如今的药店里摆放的保健产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
这些保健品都是正规、有疗效的吗?市民王先生向记者诉苦,自己刚满12岁的儿子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为此购买过很多补钙、增高的产品,号称吃过几个疗程之后,就会长高至少5厘米,并增强免疫力,但是孩子服用后没有一点效果,不仅白花了许多冤枉钱,如今更担心这些保健品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记者走访时了解到,70%买过保健品的市民都遭遇过此类情况。
夸大宣传比比皆是
《保健食品命名指南》中规定,虚假性词意如:天然、祖传、御制、秘制等溢美之词,夸大性词意如特效、强效、高效、速效等用语;绝对化词意如特级、顶级等;与产品特性没有关联,消费者不易理解的词语如纳米、基因、太空等及其他误导消费者的词语,如使用谐音字或形似字造成消费者误解的,都是不充许的。
来源:作者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