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主力合约自上周三跳空上破3200元/吨以来,逐渐显露疲态,在3200元/吨一线盘整数日,始终未能有效站稳。笔者认为,2月份进口大豆总量下降使得近期榨油厂整体开机率偏低,和南美地区豆类产量下调导致供应偏紧,是豆粕本轮上涨的根本原因,但由于当前下游需求始终未能有效释放,且有继续恶化的迹象,豆粕出现调整也是必然。
供应偏紧促使豆粕强劲上涨
美国农业部3月份供需报告显示,全球大豆产量较前一月预期下降2.15%,至245.07百万吨,全球豆粕产量预期下降1%,至177.87百万吨,南美地区豆类减产预期仍然是本次产量下调的主要原因。在该报告正式出台前,市场普遍预期巴西和阿根廷大豆产量将分别减少至69.5百万吨和47百万吨,但实际数据比市场预期更低,分别为68.5百万吨和46.5百万吨。供应偏紧预期使得国内外豆类期货出现明显上涨。
国内方面,从现货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现货商普遍认为,2月份大豆进口节奏偏慢。海关最新公布的进出口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月份中国进口大豆383万吨,较前一月的461万吨约下降17%。从开工方面来看,2月份榨油厂整体开工率相对偏低,维持在63%—68%,3月中上旬开工率出现短暂上升后,又马上回落至70%以下。整体来看,目前国内豆粕上下游库存相对偏低,以及后期到港大豆成本抬高,将继续对豆粕价格产生支撑。同时,现货报价重心稳步提高至3250—3400元/吨,较月初上涨10%以上,国内沿海油厂在豆粕上出货心态也较为积极。
需求不振拖累豆粕期价
随着豆粕价格的快速上涨,之前本来就萎靡不振的下游需求继续收缩。饲料厂商追涨心态日趋谨慎,按需采购,随采随用,市场成交较为清淡。从终端消费环节来看,生猪和猪肉价格已经连续7周处于下滑的局面。截止到当前,全国生猪和猪肉价格分别为14.85元/公斤和24.43元/公斤,分别较春节期间高点下降了15%和11%左右。与之相反,饲料原料——玉米和豆粕的价格则出现明显上升,从而使得养殖成本大幅增加,农户养殖利润大幅缩水,补栏积极性受到打压,对饲料需求减少,最终拖累价格出现回调。
基金净多头寸继续增加
来源:作者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