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原料不足,油菜籽企业生存遇困
2024-05-02 06:35    6991 

“之前每到春天,我们这里的房前屋后,田野山坡,都会看到一畦畦、一块块、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勾勒出不同图形,犹如一幅幅绚丽的水彩画,农村都会变成油菜花的海洋,有些地方以此成为了乡村游的卖点。”湄潭县经贸局副局长陈国民向粮油市场报记者回忆起前几年当地油菜花开的美景。

近两年,这种如画美景正在逐步缩小。

遵义市是全国四大油菜籽生产基地之一,而湄潭县则是遵义市油菜籽的主产区之一,有着发展油菜产业的独特优势,农民种植热情很高。但是,近两年来,由于比较效益不高,农民辛辛苦苦种上一季挣不到多少钱,如果遇上干旱等天气还要亏本,所以湄潭县油菜种植面积呈缩减之势。油菜面积的减少,造成原料不足,直接影响到油菜籽加工企业的生存。

原料不足企业遇瓶颈

“往年这个时候,这些闲置的土地上已长出了绿油油的油菜,但现在看到这些闲置土地,这就意味着,今年的油菜种植面积又缩减了。”去年12月份,在湄潭县采访途中陈国民介绍。

“要想富得快,烤烟加油菜”.曾经,种植油菜是当地很多农民的致富法宝,而今,这个法宝正逐渐被农民丢弃,“种菜籽赚不到钱,种油菜仅仅是用来换油吃,懒得卖。”这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油菜种植面积减少。

简单做个比较就不难理解农民的选择。以马铃薯为例,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计算,当地种油菜的净收益为每亩100多元,而马铃薯则能达到800元左右,在市场的指挥棒下,农民的选择不言而喻。其实,随着种植效益的降低,不光是湄潭县,就是整个遵义市的油菜种植面积也一直在减少。

遵义市粮食局办公室周攀介绍,统计数字显示,遵义油菜种植面积最高时曾达到230万亩,2009年约为203.12万亩,而2010年则为202.1万亩,呈现出不断缩减的趋势。而原因就是油菜比较效益不如烤烟、茶叶和辣椒等经济作物,当地很多农民的种植热情下降不少。

最担心农民不种油菜的是当地的油脂加工企业。

按照常理,每年春节前的两个月都是油脂、食品企业最繁忙的时候,因为他们要开足马力生产,保证春节期间市场供应。但是去年12月初,记者在湄潭县天利达食品有限公司院内看到,厂区内略显凌乱,公司总经理任子东无奈地表示,由于收购到的油菜籽已经加工完,又没有收到新的原料,所以已经停产一两个月了。

在天利达的厂区内,一间原料仓库已经塌陷,问起为什么没有及时维修时,任子东告诉记者,由于近两年油菜籽减少,剩余的仓库已经够收购油菜籽所用了,塌掉的仓库即使修好了也是闲置。问起企业发展的未来,他也有了转行的打算。

油菜种植面积的减少使得本地菜籽产量减少,油脂加工企业面临着菜籽源有限、企业争抢激烈、行业压榨能力过剩的困境。

恢复“元气”刻不容缓

本地油菜籽产量的减少,将直接导致企业生产原料不足,影响正常运营和发展,这必然对产业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扶持,提高油菜籽的种植效益。

“应该多管齐下,除对企业进行补贴和进行托市收购外,还应该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稳定面积,扩大产量。在政策方面,适当调整油菜籽与小麦、稻谷的比价关系。”陈国民表示。

为保护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2007年起国家对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优势区实施每亩10元的油菜良种补贴,2008年起,国家对油菜籽进行托市收购。

不过专家也表示,油脂企业工艺水平的升级,以及和其他油脂加工企业联合等有利于提高油菜加工能力,提升油菜加工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另外还可发展精细加工业,实现“双低”油菜粕的综合利用,形成竞争能力,从而确保整个油菜产业的良性发展。

(徐文正)

来源:粮油市场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