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啤酒市场越来越受到全球业界的关注,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国内诸多中小企业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选择与外资品牌合作,而合作之后,他们的命运又如何呢?重庆啤酒近期的疫苗和罢董风波,将人们的视线吸引至这些背靠外资的区域啤酒品牌身上。本报选取了哈尔滨、北京和重庆三地的本土品牌,调查它们现在的发展状况。
哈尔滨啤酒
扩张放缓 影响力提升
2004年,百威英博以55亿元的代价全资拿下哈尔滨啤酒时,曾引发业内震惊。有业内人士介绍称,一般外资收购国内品牌后,都会将其资产并入自身业务中,而将中国啤酒品牌雪藏,但是因为哈尔滨啤酒是国内的优质品牌,百威可以借助其实现在华本土化发展,所以其品牌保留了下来。
品牌得以保留,固然是国产啤酒品牌的幸运,但是哈尔滨啤酒的发展却陷入了停滞。作为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啤酒企业,从其1997-2003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几乎每年建立一家分厂的发展速度可谓迅猛,但是被收购后,至今的8年间哈尔滨啤酒再无建厂消息,已经完全沦为了百威开拓中国市场的辅助工具。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表示,百威看中的是哈尔滨啤酒在东三省及京津地区完善的渠道网络和强势的营销队伍,以哈尔滨啤酒中高端定位的调整,阻击青岛啤酒旗下中高端产品的竞争。苏赛特商业数据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2006年末,哈尔滨啤酒的销量年增长15%。
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哈尔滨啤酒凭借强大的百威,也取得一了些品牌上的提升。2010年南非世界杯,百威“卫冕”成为世界杯官方合作伙伴,并帮助哈尔滨啤酒成为世界杯中国合作伙伴。“母子”共同分割世界杯营销资源,使中国啤酒品牌首次跻身世界杯营销行列。哈尔滨啤酒在百威强大后盾的支持下,开展一系列活动,打造自身的知名度。先是把“哈足球,冰冻南非”的广告语打入中国最具权威的央视5体育频道,然后与腾讯合作开展网络营销活动,并利用大篷车开展巡游活动,使哈尔滨啤酒品牌深入人心。
重庆啤酒
背靠巨头 仍有希望
来源:北京商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