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一度滞销的萝卜、白菜、冬瓜、上海青等蔬菜价格在春节前后纷纷上涨,面对蔬菜价格总是起伏不定,菜农在“价高扩种,低价滞销”中轮回的现象,2月12 日乌鲁木齐市政协会议上,民建乌市委员会在一份《关于我市蔬菜产供销情况的调查与建议》的报告中提出八大建议,破解蔬菜产业长期存在的“买贵卖难”难题。
滞销蔬菜春节后涨价
史鸿如是安宁渠镇河西五队的菜农,昨日在得知冬瓜涨价的行情后感叹说:“农民总也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脚步,总是在价高时忙着扩种,扩种后又面临滞销。”
史鸿如在当地种菜已有五六年。去年12月,冬瓜行情不好,史鸿如收获的8吨冬瓜一直无人收购,眼看着摆在院子里的冬瓜就要冻烂,史鸿如只好将8吨冬瓜以低于成本价两毛钱的价格卖掉。
其实,史鸿如的经历只是去冬今春蔬菜产销环节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去年秋冬,由于乌市蔬菜价格持续偏低,乌市近郊、昌吉、吐鲁番等地菜农种植的大白菜、萝卜、土豆、冬瓜、上海青等蔬菜均经历“滞销”寒流。无奈之下,菜农纷纷将滞销的蔬菜低价销售。然而,仅仅过去一个多月,滞销蔬菜又因低温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价格纷纷上涨。
“最近的菜好贵啊。”昨天,在北门文艺路市场买菜的刘丽告诉记者,去年年底每公斤3元至5元的上海青和生菜近期涨至6.5元至8元,“大白菜和土豆也比年前贵了5毛钱”。
记者了解到,日前,大白菜、土豆的零售价比去年12月上涨30%,胡萝卜、冬瓜、上海青的零售价比去年12月上涨1倍左右。
多种原因制约产销不畅
昨天,民建乌市委员会分析乌市蔬菜产业现状时指出,小农经济、单打独斗是菜农难以把握市场规律,难以抵御随时可能出现的市场经营风险的主要原因。“产业化水平低,产销环节一直没有形成固定的订单关系,则是农民始终在蔬菜扩种滞销中轮回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了解,为了改变蔬菜产业化水平低,引导解决农民“卖菜难”和市民“买菜贵”的问题,自治区多年前就开始鼓励农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但据新疆好家乡超市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臧成虎介绍,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虽然较快,“但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起步阶段,跟不上大型超市物流配送需求。”多数与超市合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都太小,产业化程度低,种植出的蔬菜一方面不符合超市对商品的需求,“如农民喜欢论堆卖,所售蔬菜不分等级,影响超市需求。还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正规购货凭证。”另一方面,缺乏物流配送车辆,影响农超对接。
民建乌市委员会在此次调查中发现,由于乌鲁木齐地区蔬菜储备、保鲜、深加工条件相对低下,配套设施薄弱,只要出现蔬菜滞销情况,几乎无计可施,无法平抑蔬菜价格也是造成蔬菜价格大幅波动的因素之一。
另外,到目前为止,农民将自己种植的蔬菜拉进城里直接销售,还存在很多障碍,“如交通管理、城市行政执法、小区物业等部门都未针对农民进城直接卖菜提供相应政策支持。”民建乌市委员会相关人士认为。
八大建议疏通“买贵卖难”
为了破解蔬菜产业长期存在的“买贵卖难”的怪圈,昨天,民建乌市委员会提出八大建议。
“成立农民蔬菜协会、蔬菜农会组织,以合作社入股的模式经营,实现产销一体化,提高蔬菜种植的产业化水平。”民建乌市委员会相关人士建议,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及时了解市场行情,避免盲目单一种植,才能增加农民抗风险能力。
建议政府应成立权威的、专门的蔬菜信息采集、分析、发布部门,及时发布信息,以便农民在种植时节做出科学的种植决策,对市场做出合理的判断,“这样可以减少盲目跟风种植的情况,减少价格下降、菜贱伤农情况发生,同时可以有效地防止价格的大起大落”。
针对蔬菜滞销和农超对接中存在的问题,民建乌市委员会建议,采取降低超市入场费等有效措施,切实实现农超对接、批零对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
应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建立一个有利于农产品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比如在蔬菜滞销时,要积极帮助菜农寻找销路,组织指导蔬菜直销店、连锁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等流通企业直接采购蔬菜,降低门槛费和入场费、开通便民蔬菜直通车等。”
建议乌市政府还可以借鉴哈密市的成功经验,在市区开辟“绿色通道”,“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面对面,这样既可以改善本地冬季蔬菜滞销、菜烂农田的局面,又能使农民既丰产又丰收,还可以有效平抑菜价,让市民吃上新鲜、便宜的蔬菜”。
另外,民建乌市委员会相关人士还建议,政府引导,创造条件,让合作社通过与城市大型超市、蔬菜直销点合作,稳定产销关系,逐渐形成固定的订单关系;更新老化、过时、保温性能差的蔬菜大棚等蔬菜生产设施;提高保鲜技术、增加冬储能力,加强或加大对蔬菜冬储、保鲜、深加工配套设施的建设。(赵梅)
来源:中国水果蔬菜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