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林甸县政府被指非法圈占农用耕地。民众称耗费61亿元打造假民生工程,建设6000栋蔬菜大棚,领导参观后又迅速拆除。公开建设别墅群,叫价每平米5000元。而当地官员回应称,拆除的蔬菜大棚系实验专用,拆掉是因为已完成实验任务。别墅群则并非商品房而是“种子商店”。(2月6日《中国青年报》)
报道显示,林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2011年财政收入还不到3亿元,“穷”得连“连干部职工工资都保证不了”。这样一个县,竟然出此“大手笔”,难怪网民被惊得目瞪口呆。令人担忧的是,如此“大手笔”,林甸县并非孤例。去年媒体报道的全年财力只有8亿多元、却敢斥资600多亿元打造西部“灵动水城”的重庆开县,就是一个例子。对此,我们不禁要问:贫困县何以青睐“大手笔”?
贫困县频出“大手笔”,固然跟个别地方领导出政绩心切而又独断专行密不可分,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地方的决策机制出了问题。一是人大的决策功能被弱化。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等工作的重大事项,属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很显然,动辄投入几十亿、几百亿的项目,当属“重大事项”。然而,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角色意识”的错位,在重大事项的决策上往往“越俎代庖”;有的地方政府虽然也将重大事项交由人大讨论、决定,但只是走走程序、摆摆形式而已。
二是专家智囊团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被弱化。应当看到,近些年来各地对专家在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许多地方政府还成立了专家智囊团,或者聘请知名专家担任政府的决策顾问。但在一些地方,专家在决策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的地方政府表面上重视专家意见,但实际上只是将专家当成科学决策的“点缀”,在决策中听不进专家的不同意见,只进行可行性研究而不进行“不可行性研究”,不仅降低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而且严重挫伤了专家参与决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来源:华声在线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