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日前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国家最高层面对农业科技工作的定性,给农业科技工作者们吃了颗定心丸。
但在具体操作层面,农业科技创新该走向何方?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洋在2月6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回答了四个字“顶天立地”。
他解释说,所谓顶天,就是要达到国际农业科技前沿高峰;立地,则是要在农业科技产业化、农业生产应用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
“中央1号文件关于农业科技定位、定性和定向的深刻阐述,表明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李家洋分析。
在定位上,中央1号文件明确了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确保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同时,文件还确定了农业科技的定性,即农业科技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在此基础上,文件提出,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
对此,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许世卫对本报记者指出,这一定性解决了此前长期存在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指导思想动摇、发展措施不力、创新机制不足等问题。
在定位和定性的基础上,一号文件还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向,即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要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为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服务这一根本命题。
“作为农业科研的国家队,中国农科院有义务、有责任认真谋划跨越发展新目标、创新跨越发展新思路,有能力、有实力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展。”李家洋表示。
根据这一方向,在2012年年度工作会议上,中国农科院提出了未来10年中将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的总目标。
“在中央对农业科技政策保障的新形势下,在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近10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农科院已进入"蓄势待发、跨越发展"的新阶段。”李家洋表示。
加强农业宏观战略布局
如何朝着农业科技创新“顶天立地”的方向努力,中国农科院已有布局。
来源:科学时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