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新科院士朱有勇 新途径控病害少施六成农药
2024-05-02 01:04    4862 

1977年冬天,22岁的朱有勇从个旧卡房镇来到昆明,和千千万万个农村青年一样,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朱有勇盼望着能走出农村。不过,他虽然离开了农村,但并没有离开农业,并且在农业研究领域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直至今天成为中国工程院的新科院士。走出农村后走进农业“我从小就想着能走出农村,做农活太累了,没想过要走农业科技这条路。”朱有勇说,他出生于农村,高中毕业后做了知青,当过生产队长,每天带领村民耕田种地。一直盼着能走出农村的他终于迎来了高考,但录取通知却是他最不想上的云南农业大学邮寄来的。

进入农大后朱有勇发现,原来农业也是一门科学,有很多讲究,与他在老家农村所干的农活很不一样。毕业后,朱有勇留校任教,在教学研究中,他发现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易造成病害流行,不仅导致大面积减产,而且大幅度增加的农药用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粮食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潜在危机。朱有勇开始思索,经过长期的研究,他发现中国的传统栽培技术是作物间作套种和林木混交等,体现了作物多样性内涵,于是,朱有勇开始探索利用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来解决这一难题的新途径。

30多年只研究3个问题

农业研究新途径的方向找到了,但需要回答三个问题:能否控制病害?控制病害的机理是什么?能否推广应用?朱有勇30多年的研究就是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朱有勇在石屏县建立了第一块试验田,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验证了品种多样性控制病害是一条可行的路子,此后又进行万亩放大试验验证,并经过十余年近千次试验研究,确证了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是控制病害的新途径。2000年,这一标志性研究结果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对于第二个问题,朱有勇又从引起作物病害发生的寄主品种、病菌和气象因子三方面入手,又经过十余年研究,揭示出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主要机理,他接连发表了80余篇相关论文。面对第三个问题,朱有勇通过机理研究,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品种搭配、空间配置和时间优化的技术创新,建立了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控病增产新技术。

来源:云南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