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云南红河元阳红米之谜 未来两年大突破
2024-05-02 00:54    7672 

人物简介

朱有勇

男,1955年11月出生在云南省红河州。1977年恢复高考后到云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学习,1982年获学士学位留校工作至今,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工作期间,分别在云南农大获植物病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6年,作为访问学者到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留学。2002年至2004年,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4年至2006年任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至今,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2006年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1年底,朱有勇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有勇院士在为学生演示研究过程。

“抽支烟吧,我们放松点聊。”朱有勇院士从口袋里掏出一盒香烟,递一支给记者,自己也点上香烟。“我的研究工作,就是要解决三个问题。”2月3日,在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院士接受了记者采访。

现代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难题之一是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易造成病害流行,朱有勇长期系统地进行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研究。

“这一研究成果为水稻病害的控制提供了一种生态学的方法,在大面积栽培中更加有效,这将为中国和世界水稻稳定生产作出贡献。”2000年,朱有勇和同事撰写的论文在国际学术刊物nature上发表,国际著名学者对朱永勇的研究如此评价。

水稻病瘟控制

三个关键问题纠缠30年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从育种角度提出了“多系品种”、“水平抗性”等方法来探索解决控制作物病害的途径,但这些方法技术难度大,推广应用受到局限。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栽培技术,尤其是作物间作套种和林木混交等,体现了作物多样性的内涵,理应减缓病虫害的发生流行。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栽培角度探索利用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来解决这一难题成为新途径。

这条途径需要来回答三个关键的科学问题:一是否能控制病害?二是控制病害机理是什么?三是能否推广应用?朱有勇研究团队,经过30年的系统研究,逐一回答了这三个问题,创建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新途径。

来源:云南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