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山西忻州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亟待“突围”
2024-05-01 22:17    6242 来源:山西农民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一首小诗。诗人采用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自古以来,中草药多生长在深山密林。忻州境内多山,海拔高低悬殊,形成了独特的多样化的气候特征,为400多种药用植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长环境。境内东西两大山系五台山和管涔山向来就是多种中药材的生长和采集地。近年来,政府号召、林业部门组织有条件地区的农民种植中药材,全市2011年新种药材面积达到4万多亩。繁峙县2010年在小梨峪村集中连片试种柴胡500亩成功后,2011年分别在杏园乡公主村和集义庄乡大宋峪村试验推广种植600亩。五寨县2010年试种草红花10亩取得成功后,2011年推广种植300亩,亩产干花15公斤,亩收入1230元。定襄县2011年种植菊芋300亩,亩产1000公斤,亩产值1500元。这些新药材市场需求量较大,价值较高,而且管理方便,采挖简单,药农也见到了实惠。截至目前,忻州市中药材农民经济合作社发展到27个,这些专业合作社不仅带动了中药材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而且逐步招商引资,兴办加工企业,完善了中药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但跟玉米丰产方、设施农业建设比起来,忻州市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还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发展速度慢、规模小,经济效益低。忻州市中药材产业经过10年的发展,总面积一直徘徊在10万亩左右,没有大的发展。全市的中药材种植结构中,黄芪6万余亩,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三,其余的40余个种类根本谈不上规模,适应市场变化能力不强,必然导致忻州中药材生产效益不高。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