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7日,南京火车站广场,赶在春运前返乡回家过年的农民工。
他们出身农村,却有着明确的城市梦想,远离父辈眷恋的土地和故园,他们渐行渐远;然而,尽管城市在他们手中越来越丰富,但融入光鲜的城市生活,却有着重重阻碍。新生代农民工,一个充满改变力量的群体,一个需要出路规划和空间设计的群体。
去年下半年,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率领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先后赴农民工输入大省浙江和输出大省四川视察,视察的题目是“发挥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生力军作用”。
深入工厂企业、职业学校、居民社区,广泛听取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农民工代表、基层群团组织等各方面意见,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论证,全国政协委员们马不停蹄、上下求索,寻找1亿多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顶层设计和现实路径。
1.
明确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定位
技能培训不足、维权力度不够,医疗、养老、子女教育、住房等保障不到位,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城市“进得去、留不下”……
尽管政府多有举措,社会高度关注,但显然,工作仍处于破题阶段,并未形成整体推进之势。随着视察的深入,委员们发现,政出多门、力量分散,政策缺位、错位和贯彻落实不到位等现象普遍,因此也难以形成目标指向一致、集成效应凸显的政策群、政策链。
“这些问题的产生,客观上是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不同步,地域、职业转换与身份转换不同步造成的,主观上是因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定位还缺乏根本把握。”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王金祥指出。
视察团指出,必须明确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定位,进而形成从理论到实践、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从输出地到接收地、从具体政策到人文关爱的统筹协调的制度体系,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才能取得实质性和突破性进展。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队伍急速分化重组,农民工群体开始大规模地、历史地登上舞台。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农民工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已占从业人员半数以上。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占我国2.3亿职工人数的近一半,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逐步成为主体。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