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迎来了集体涨价潮。昨日,华堂超市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已经接到了三元和蒙牛涨价的书面通知,此外,伊利也向超市发出了口头涨价通知。(12月29日《新京报》)
乳企纷纷表示,涨价是不得已为之,因为奶源、包装材料等成本一直在上涨,这种说法很快遭到专家的反驳:奶源涨幅不大,白糖、乳糖、包材等原料在降价,进口奶粉也在降价。真实的原因是什么?有专家认为,涨价原因一是和员工成本及物流费用提升有关,二是乳企负面新闻不断,在危机公关方面投入很多,所以需要涨价这种营销策略来完成企业目标。
在笔者看来,专家的分析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是涨价的主要原因。三元和伊利的涨价不难理解,蒙牛出事,必然有一部分市场需求会转向其他品牌,这个时候涨价,其实击中了消费者选择余地不大的软肋。应该看到,虽然很多百姓更愿意购买进口奶,但市场无法满足这种需求。我们在超市里能看到一些进口奶粉,但盒装的进口“纯牛奶”却很少。在乳品面前,我们选择余地太小,几乎只能在“两害相权取其轻”中进行乳品消费选择,这是某些垃圾乳品企业虽然丑闻不断,却仍然能得以生存的根源。
集体涨价本质不过是一场心理战,是商家与消费者的博弈,而且,从消费心理来看,很多人愿意“买涨不买跌”,“降价”在一些人看来,是品质低的体现。
基于以上原因,某些企业才有了涨价的“洞见”,它却反映出中国乳品市场混乱的竞争和非理性。当一个企业出了问题,不是这个行业所有的企业集体反思,而是趁火打劫、算计消费者、劫持消费者。当致癌和蒙牛产品发生关联之后,乳品业内传出的声音却是“这是个案”、“是小概率事件”。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乳企面临危机之时,其策略相当明晰,那就是主打“呼吁保护民族企业”牌,而不是通过市场形象重塑来完成自我救赎。比如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让蒙牛陷入危机,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发出万言书,高举民族企业大旗,呼吁众企业出手援助蒙牛渡过难关。万言书发出之后,立刻就有企业火速送上5000万元,更有企业准备了2.5亿元,让蒙牛“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取”。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