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也是缩差共富的重要经济杠杆。在缩差共富方面,金融业大有可为。就理论机制而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使更多普通居民直接接触金融工具、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即金融的多样化和高效化直接服务于社会大众,降低社会的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
一是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通过体制和管理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银行业积极调整信贷规模和结构,使政策更多地向经济欠发达的“两翼”地区倾斜。这一举措极大地缓解了“两翼”地区农村居民生产资料缺乏、借贷渠道不畅、融资门槛较高的实际困难,对于提高农业产出、促进农民增收功不可没。并且,通过有针对性的项目扶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缺乏困境。
二是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中小微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明显,对城乡居民就业的吸纳能力也日渐强大。但对中小微企业而言,如何做大做强却始终受到资金约束的限制。针对这一状况,近年来重庆的银行业主动建立适应中小微企业贷款特点的新机制,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这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居民就业和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三是支持民生领域的建设。公租房制度作为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对于缩差共富具有重要作用。在这方面,重庆的银行业积极探索公租房信贷的新模式、新方法,以支持公租房的建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了必要条件。另外,通过金融工具的运用,促进农房改造、家电下乡等,可以激发和提升农村消费水平与能量。
四是支持重点领域和重点园区的经济发展。大力电子信息产业和重装备制造业、提升汽摩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重庆市近年来工业发展的重点,而两江新区和保税港区的建设更是重庆经济发展的亮点。因此,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同时,优化信贷结构,注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和新金融工具的运用,是重庆金融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增长的最佳耦合点。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