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处不言而喻:农村孩子同享优质教育资源
问题不可忽视:安全存隐患,家长负担增加
自2001年全国开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来,我省已撤并了数千所农村小学,历史上有“书乡”之称的婺源县就撤并了200多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给农村教育带来了哪些变化?近日,记者深入婺源蹲点采访发现,一些农村“麻雀学校”被撤并后,孩子们进入中心小学或规模较大的完小上学,边远地区孩子们享受到了城镇的优质教育资源,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由此而引发的问题也同样存在,如偏远地区孩子上学不便、安全风险增加、寄宿制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善、学校师资力量短缺等问题,亟待各级政府合力化解。
撤并势在必行
12月23日8时30分,位于婺源县赋春镇的茶场小学传出一阵稚嫩的读书声。这是一所只有8个学生的小学,一、二年级分别有6名和2名学生,偌大的教室显得空空荡荡。
52岁的倪华文是这所学校唯一的老师,两个年级的语文、数学、品德及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一人全包,他因此被称为“全能老师”。他说,10年前撤并时,茶场小学是一所完小,多时有几十个学生。如今,其他年级学生到六七里外的镇中心小学上课,在村民的要求下这里保留了教学点。
在婺源县,像茶场小学一样“一师一校”的农村学校目前还有160多个。主要原因是农村适龄的入学儿童在逐年减少,同时,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一些年龄稍大的孩子被父母带在身边读书,使得许多农村学校慢慢自然“消亡”。
婺源县教体局教育股股长江海龙说,婺源历史上有“书乡”之称,几乎所有的自然村原来都有学校。这种“麻雀学校”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各方面都很薄弱,大部分教学点都只有一名老师,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从这个角度而言,农村学校适度撤并是“势在必行”,无论是生源还是教学条件,都难以支撑“村村办学”模式。国家每年按学生人数平均下拨给学校的公用经费,对婺源这样“地广人稀”、农村学校“点多面广”的县而言,僧多粥少,农村学校校舍修缮、教学等方面都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