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8点半,陈秋燕在建国西路巡查井盖。
徐州有一支几乎都由女性组成的班组,四十余年如一日地承担着徐州西部城区的下水道疏浚和养护工作,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数十项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4年本报曾就其事迹进行报道。如今,记者再次走近徐州市水务局排水管网养护管理处下水道四班。
12月的徐州,寒风扑面。不到8点,下水道四班班长陈秋燕、副班长张厚结准时出现在苏堤南路上的工具间门口……每天一早的排水设施巡查工作即将开始。坐在陈秋燕的电动车后座上,记者也体验了一回巡查工作。
“最早我们骑自行车巡查,现在大多用上了电动车。”沿路,陈秋燕示意记者注意路边的井盖,建国西路上,每隔30米左右就有一对井。坐在电动车上,脸被北风刮得生疼,手指和膝盖也渐渐冻得麻木,我不由得缩了缩脖子,问陈秋燕是否感觉很冷!她呵呵笑道:“是冷!更冷的时候就要把羽绒服挡在前面遮风。”
四班现有16名职工,其中14名女职工,平均年龄近40岁。王林18岁参加工作,已经干了20年。坐在办公室里,她化着淡妆,烫着卷发,很难将她与又累又脏的“扒阴沟”工作联系起来。
“扒阴沟”的活儿,到底有多难?一扒子淤泥提上来是什么感觉?大家说,每年汛期压力最大的时候,全班出动,每天要从窨井里挖出好几吨杂物和污泥,一扒子淤泥捞上来,起码也有三五十斤重。井下的气体对人体有害,以前没有通风设备,职工们下到大沟工作前,只能将井盖打开通风半小时再下去。2008年市里拨款购买了通风设备和检测设备,工作条件有了改善。
为做示范,班长陈秋燕熟练地用钩子掀开井盖,用扒子挖起淤泥,一股难以形容的味道扑鼻而来……由于不是汛期,挖一扒子淤泥的重量虽然不能与夏季同日而语,但至少也在20斤以上。我咬着牙才将装着淤泥的扒子提了起来,但无法提过地面。我很惭愧地将扒子交还给陈班长,她安慰说:“没关系,你不掌握技术。即便是男同志,刚做这活也适应不了。”
四班是一个学习型班组,现在16人中有本科生1人,大专生9人,还有几位高中学历的同事,也打算拿起书本继续进修。马静和其他几位职工悄悄地告诉记者:“不能让人小看了,我们也想为自己的工作争一口气!”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