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甘肃:在贫瘠的山旱地里“刨”出千万吨粮食
2024-05-01 16:55    1750 来源:新华网

(科学发展转变方式)在贫瘠的山旱地里“刨”出千万吨粮食

甘肃探索北方旱作区增粮新途径

新华网兰州11月24日(记者朱国亮张泽远)在干旱、贫瘠的甘肃土地上,今年将收获超千万吨的粮食!

这样的产量,对于中国这个世界粮食大国而言,占比不大。然而,对于长久以来为一口粮食发愁的甘肃来说,能够实现粮食供需平衡有余,具有里程碑意义。

实现粮食供需总体平衡有余

会宁是甘肃省最干旱的县之一,今年春夏,这个县再遭严重干旱,但当地农民没有为吃粮发愁。

会宁县会师镇西岩村村主任王永福说:“小麦虽基本绝收,但玉米、土豆产量还不错,土豆单产在1吨到1.5吨之间。”

据甘肃省农牧厅介绍,因旱情严重,夏粮减产,但秋粮弥补不足,全年粮食总产预计仍将达到1005.3万吨。这是甘肃粮食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如今,尽管小麦、大米还要适量调入,但甘肃马铃薯、商品玉米、制种玉米、啤酒大麦、小杂粮有大量调出,甘肃粮食供需实现了总体平衡有余。

尽管自然条件严酷,但近年甘肃粮食产量却在加速增长。甘肃农牧厅的统计显示,甘肃粮食产量从1994年的700万吨增长到800万吨,用了10年的时间;之后从800万吨到900万吨,用了5年时间;从900万吨到1000万吨,只用了2年时间。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甘肃粮食增长来源于山旱地,不是以牺牲更多的水资源为代价,相反,是用尽可能少的水生产尽可能多的粮食。

甘肃省农牧厅厅长武文斌介绍,甘肃人均占有的水资源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然而甘肃人均生产的粮食却接近全国人均水平。

“旱地也能产这么多粮,科学种田是真好。”55岁的王永福说,“我们这里土地虽多,但多是山旱地,早些年常闹饥荒。没想到现在不仅旱年不再闹饥荒,而且还有余粮出售。”

科学调整结构是粮食增产的关键

“十年九旱”、“年年种粮不见粮”,这是甘肃旱作农业区广为流传的两句话,也透露着人们对旱作农业的无奈。

甘肃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全省70%的耕地是山旱地,近80%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如何从这些山旱地“刨”出粮食?

武文斌说:“十年九旱其实是相对于春夏时节和夏粮作物而言的。甘肃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九月,冬春以及初夏干旱频繁,但全年降水量并无多大变化。小麦的需水时节刚好与甘肃降水时段错开,也因此有了年年种粮不见粮一说。”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