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餐馆“死鱼充活鱼”的事情,在当下中国,简直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新闻。在数以百万吨计的地沟油都能流向餐桌的餐饮业,多少几条死鱼充活鱼,又有什么值得惊奇的。
鱼固有一死,或死于鱼塘,或死于运输,或死于在餐馆待客过程中。生命力顽强的鱼,欢蹦乱跳地与食客见面,最终也不免一死。问题是那些与食客见面之前就死去的鱼,难道都由养鱼人或餐馆老板、服务员吃掉吗?大部分都是食客吃掉,这恐怕是餐饮业的“潜规则”,或者说是“不成文法”。记得前年去北戴河,我和两位朋友点了3只海蟹,上桌之前看着从池子里捞出来过秤,上了桌子后打开一看,蟹肉已成面糊状,而非条分缕析的活蟹肉。叫过老板来,请他“鉴赏”。这家老板与我们认识,急忙跑到后厨拿来单子给我们看,说开单时已经写上“老客”,就是回头客,老熟人,通知后厨不要换死蟹,一忙就忘了。据说,北戴河不止一家餐馆干这种死蟹当活蟹卖的营生。今年的北戴河,由于天气、物价等诸多原因,宰客已经到了疯狂的程度,有机会另谈。
昨天,《参考消息》以《俏江南卷入诚信风波》为题,对近日媒体曝出的俏江南“死鱼充活鱼”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此事的新闻看点,不仅仅是当时媒体披露的俏江南水煮鱼这道菜,并非为顾客展示的活鱼,而是一条死鱼来替代,也不仅仅是俏江南一家餐馆的诚信问题,而是今年初俏江南向证监会递交材料申报上市搁浅、张兰“炮轰”投资入股的鼎辉创投等一系列新闻的延续。
俏江南声明说,公司对于生鲜产品严格管理各流程,绝不会存在用死鱼充活鱼的现象。然后,记者报道称:俏江南一家分店的餐馆主管给了这样的解释,因为一些鱼类菜品顾客点的频率比较高,有些店的生意确实在某个时间段也非常忙,偶尔会出现事先直接加工好这些鱼,所以就出现了给顾客看的鱼和操作间制作的鱼并非同一条的情况。但是对于为何出现异味,该主管并未给出解释。
看来,此鱼非彼鱼,活鱼变死鱼的情况是存在的。只是这个死鱼是活着时加工成死鱼,而非死后加工。姑且认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采取的措施有其道理,但如果事先没有告知顾客后厨要把活鱼变为事先加工好的死鱼,仍然涉嫌欺诈。同时,顾客看到的活鱼与事先加工好的死鱼大小规格及其价格有无差别也是问题。俏江南分店主管的解释差矣,应当由张兰或汪小菲再解释。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