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神奇药水”滴中了食品监管的漏洞
2024-05-01 10:33    5977 来源:本站

媒体报道,湖南等地一些商家借用化学药剂将食品保质期随意涂改。湖南浏阳一家工厂承认确有此事,并称有两名女工因使用药水不慎致手被腐蚀。北京一家超市负责人表示,目前超市对包装食品剩1/3保质期的拒收,最终过期的商品会退还厂家,损失都由厂家承担。(8月18日 新华网)

去超市买食品,消费者都会习惯性的看看保质日期。在保质期内,才敢放心购买。但保质期也不保质,有些可能是重新改过的。在食品领域,把将要过期的食品更新了日期后,重新上架销售的事,是个公开的秘密。上海出现的“染色馒头”事件,就是将过了保质期的馒头,拿回去换个包装,贴上新的保质期重新发回市场。

过期的食品含有很多细菌,对人体危害很大。这类的食品贴上新标签重新卖,不但给消费者带来卫生隐患,也是商业欺诈。食品厂商之所以要玩保质期的“戏法”,一方面是因为过期食品回收和销毁都很麻烦,花费也不少。另一方面更新保质期很简单,一瓶简单的“药水”就搞定。有了它,“印刷的时间信息,在3年之内都可以任意调整!”

对于食品保质期的“猫腻”,监管部门并不是不知情。这从他们教授消费者如何识别过期食品就可知道。但目前更改保质期现象的普遍存在,说明监管的很不到位。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一是法律法规的缺失和滞后。目前我国对生产日期的标注细节并没有硬性规定,只是在标准《食品标签通用标准》中规定:“标注应当清晰、牢固、醒目,易于辨别,不得在流通环节中变得模糊甚至脱落,要保证消费者购买和食用时易于辨认和识读。”但目前更改标签技术很高,基本都能达到规定的要求,这就给不良商贩提供了空子。二是监管技术的缺乏。食品保质期的更改技术“升级换代”的很快,不管印码还是喷码都能涂改,足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而监管部门的设备和技术却仍很原始,只能通过查看生产日期是否“模糊不清”,印刷日期周围是否“留有墨迹且色泽发乌发暗”等方法来鉴别。三是过期食品处理的不透明。《食品安全法》里有关于过期食品的法律条文。但是,除了笼统地说禁止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并且要及时清理之外,并没有说明到底怎么进行清理,怎样来监督。目前,过期食品的处理都是商家和企业自行操作,监管部门并没介入,这就提供了很多暗箱操作的空间。

食品保质期“失真”,对消费者的安全是个大患。一滴“神奇药水”正好滴在了监管的漏洞上,让人看到监管的不足之处。要遏制不良厂家在保质期上动手脚,确保食品的安全卫生,监管部门就要“三防合一”。一是法律防范。要改进和完善食品商标和过期食品处理的法规和规定,明确处罚手段和标准。二是技术防范。相关部门要提高识别保质期作假的手段和能力,同时,对食品包装印刷技术和内容提出高要求,规范食品打码机、涂抹药剂的生产。三是群众防范。食品领域广泛,单靠监管部门难以防范。还应积极鼓励公众举报和揭发食品领域的不法行为。

食品监管虽然错综复杂,难度很大,但事在人为,关键要看监管部门的决心和责任心。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