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led的点间距微缩,传统led封装成本其实在整体led显示屏模组的比重,其实相对会徧高,厂商能够一直微缩传统led晶片的尺寸,但是加上封装支架,以及打线,再怎样也有成本和技术上无法平衡的局限。
随着sony数年前展出micro led原形机的电视后,2016年ces展览又展出了更新技术的micro led电视,苹果也投入micro led的巨量转移产业,并传言未来苹果会导入micro led在行动装置的显示面板上,让业界对micro led 显示的技术充满了期待,也为led背光和液晶面板产业受到oled面板成长的冲击有了另一个可行的方向与选项。
micro led如果做成类似led显示屏这样的显示面板,以数十英寸到上百英寸这样的面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离商业化量产还要很远,就是需要更高速度的巨量转移技术,把一颗颗小型led移到基板上,否则以现有技术与良率,要打造一台可用的显示器,费时过久,无法大规模量产。
随着led的点间距微缩,传统led封装成本其实在整体led显示屏模组的比重,其实相对会徧高,厂商能够一直微缩传统led晶片的尺寸,但是加上封装支架,以及打线,再怎样也有成本和技术上无法平衡的局限。
未来,如果透过micro-led来做显示屏,就不需要封装支架与金属打线,可进一部降低传统smd-led封装成本。
micro led量产须解决均匀性问题
micro- led产品要求高波长均匀性,小间距用led产品波长均一性更是要求严苛。目前量产标准下的蓝光led波长均一性要求在±5~12nm,然而小间距显示屏波长均一性要求,甚至要低到±1-1.5 nm。如果是micro led,要求会更严格。
换言之,量产规模下,高精度转移制程去提升制程产率,至少须达到99.9%以上的水准,甚至是99.999%这样更好的状态。
这样一来,产业需要用到的pcb板,也要能够完成客制化的要求,透过细线宽/线距与小钻孔开发,借由这种超高密度线路,才有办法承载巨量micro-led画素,对消费者与用户来说,就可呈现高解析度、高画质的显示效果。
另外,把micro led应用在智慧手环与智慧手表上的难度,在led驱动ic上的发展是有潜力完成的,因为要控制的画素点较少,如果是应用在led显示屏用的micro led,搭配的驱动ic则需要高度客制化,设法将驱动与行扫电路整合,才能简化pcb背板设计,提高光电转化效率,解决因高密度画素led太多,导致驱动ic空间不足摆放的问题。同时,让驱动电路能够模组化设计,如此才能进一步节省设计及制造成本。
micro led产业发展的未来,还有好多事项要不同业界逐步完成,才能把这块拼图拼好。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