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从基础做起 创新发展苏州模式
2024-05-15 14:20    2136 来源:吴江日报

12月16日至17日,智能制造的吴江样板交流会召开。会议总结吴江智能制造发展的成功经验,发掘智能制造创新成长的典型案例,提升我区智能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会上,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制造2025”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室主任屈贤明结合“智能制造热”的现象,围绕“中国制造2025与智能制造发展”作专题报告,并对苏州及企业发展智能制造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智能制造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将对制造业产生重大作用

近年来,智能制造的热浪扑面而来,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

屈贤明认为,智能制造是制造技术与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的产物,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主要以高效、优质、柔性、安全、敏捷地制造产品来服务用户,以期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

屈贤明分析,智能制造的特征在于其信息感知、优化决策、执行控制、深度学习功能,将在三个方面对制造业产生重大作用。

一是产品创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实现产品创新的共性使能技术,将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植入产品,使产品功能极大丰富,性能发生质的变化,使产品向“数控一代”“智能一代”发展。

二是制造技术创新。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也是制造技术创新的共性使能技术,将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使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制造发展,全面提升产品设计、制造和管理水平。

三是产业模式创新。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泛在信息的强力支持下,将大大促进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的发展,深刻改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

“维尚家具个性化生产,红领集团基于互联网进行服装个性化定制等案例,都证明了智能制造在制造业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性。如果哪个企业的老板还没有领悟,那么柯达巨人轰然倒塌就是你的未来。”屈贤明说。

中国智能制造进入成长发展期 采用并行路径分三步来实现

两化融合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线,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 的主攻方向。屈贤明介绍,当前,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态势可以归纳为32个字——顶层设计,基本就绪;专项行动,全面落实;试点示范,初见成效;城市地区,梯次推进。国家智能制造方面则有三个大的计划:工信部和财政部推出的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专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智能制造和机器人实施方案已通过论证,将要开始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专项计划已启动。

“全国上下对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和思路已形成共识,智能制造的试点示范在全国各地都得到突破,并且覆盖了主要行业,对各个地方和地区都制定了智能制造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并付诸行动。东莞、杭州、青岛等城市已经走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屈贤明总结,中国已经过了智能制造的培育期,进入成长发展期。“发达国家制造业走了一条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道路。中国现在所处环境不同了,发展制造业的路径也将不同。”

屈贤明说,中国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既要借鉴各国的经验,但又不必照搬,可以发挥后发优势,采用并行的路径,用人工智能、互联网来解决数字化制造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工程院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三种智能制造基本范式,即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未来20年,我国智能制造发展要坚持“创新引领,换道超车;并行推进,融合发展;因企制宜,产业升级”的战略方针,大力发展五类智能制造装备及工业软件: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传感器与控制装备、检测装备和装配装备、智能物流设备、专用制造装备,以及工业应用软件,分成两个阶段,以三步来实现。

企业发展智能制造要从基础做起 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智能制造是大势所趋,那么企业到底应该怎样顺应时代发展智能制造?

屈贤明认为,推行智能制造,目标产品先进、市场前景好是前提,推行精益生产、优化生产工艺是基础,进行需求分析是必备程序,找准突破口是关键,“点—生产线—车间—工厂”是合理的实施路径,人才培育是最主要的保证,培养系统集成公司是重要条件,大数据则是基石。

在屈贤明看来,发展智能制造,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质量,针对不同的问题,智能制造的方案是不同的。企业要注重抓关键环节、抓能较快取得成效的环节,并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不盲目地追求高水平、高自动化、高智能化和无人化。与此同时,企业还需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先对领导干部培训,再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进行培训,实施数字化车间或工厂的企业,则需进行全员培训。

来源:吴江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