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大批量生产、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大批外迁,小批量、定制化的柔性制造产能将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主流。所谓的柔性化生产是指,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基础上,实现生产线上小批量生产和大批量生产之间的相互转换。我们经常提及到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只是柔性生产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而不是通用的标准。
柔性生产,是指主要依靠有高度柔性的以计算机数控机床为主的制造设备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一般是指企业整体活动方式,包括所有制造过程与经营管理过程。
柔性生产的概念,是1965年,英国的molins公司首次提出的,它是在柔性制造的基础上,为适应市场需求多变和市场竞争激烈而产生的市场导向型的按需生产的先进生产方式,其优点是增强制造企业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员工劳动生产率,改善产品质量,因此,是一种具有旺盛需求和强大生命力的生产模式。
柔性生产是针对大规模生产的弊端而提出的新型生产模式。所谓柔性生产即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作方式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改革,使生产系统能对市场需求变化作出快速的适应,同时消除冗余无用的损耗,力求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计算机及自动化技术是柔性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例如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 production system,fms)是以统一的信息控制系统和自动物料储运系统连接起来的一组加工设备,能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实现多品种工件的加工,并具有一定管理功能。柔性生产是全面的,不仅是设备的柔性,还包括管理、人员和软件的综合柔性。与柔性生产相适应,当前国际上柔性管理也开始出现。
在柔性化生产推行的过程中,智能机器人的应用成为实现柔性生产最优目标的重要推动力。“机器换人”的关键是实现软件的柔性化、自动编程和自动化运行,其主要解决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高人力成本问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机器人在应用的过程中,确实能提高相关操作环节的工作效率,但是不一定能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要让机器人充分发挥其作用,还需要将生产、人力和信息化与生产线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同步规划,将机器人应用融入到工业生产的整体过程。
来源:原创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