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lng进口国 今年进口料仍将增长
2024-05-15 10:03    8572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月26日,壳牌发布年度《液化天然气(lng)前景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根据《报告》的分析,2017年全球 lng需求增长2900万吨,总量达到 2.93亿吨,这超出了市场的预测,但是与壳牌2017年首次发布的 《液化天然气(lng)前景报告 》的预测相符。

壳牌天然气一体化及新能源业务执行董事魏思乐(maarten wetselaar)表示:“我们看到亚洲和欧洲的传统进口国继续保持强劲的需求,同时也看到lng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灵活可靠和更清洁的能源,其中仅亚洲的需求就增长了1700万吨,这一数字接近世界第五大lng出口国印度尼西亚2017年全年的产量。”

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高级分析师刘满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全球lng新增消费需求的增长主要在亚太地区,尤其是在中国。从国内需求来看,预计2018年国内天然气和lng进口量仍会进一步扩大,但价格涨幅不会出现去年的暴涨。

《报告》分析,根据目前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如果近期没有新增lng生产项目投产,2020年代中期可能出现lng供应短缺现象。

1月lng进口再创新高

《报告》指出,过去数十年间,lng在全球能源体系中扮演着日趋重要的角色。

2000年以来,lng进口国数量翻四倍,lng供应国数量翻倍。lng贸易量从2000年的1亿吨增长至2017年的近3亿吨, 其气量足够为5.75亿个家庭提供电力。

根据《报告》,2017年日本仍然保持全球lng进口国的地位,而中国则超过韩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

这一判断与能源信息提供商标普全球普氏(s&p global platts)的结论相似。

这家机构今年1月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lng进口总量为3789万吨,同比增幅高达48.37%,该进口量,已经超过韩国的3651万吨,仅次于日本的8162万吨,全球排名第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2017年由于大气污染治理进度加快的影响,在“煤改气”的推动下,中国天然气市场一度出现“气荒”,导致lng价格短时间内出现暴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8月下旬全国lng价格是每吨3129.1元,9月同期价格为3519元,10月为4337.4元,11月为5636.7元。

这意味着11月lng价格比8月涨幅高达80%,比9月上涨60%,比10月上涨30%左右。从全年来看,2017年lng价格一路飙升,出现11300元/吨的出厂价,创下历史新高。

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统计数据,中国1月份液化天然气(lng)进口518万吨,再次刷新2017年12月创下的历史纪录。

刘满平分析,虽然河北地区已经宣布原则上2018年不再新增农村煤改气和燃煤锅炉改气,但是煤改气在整个北方地区仍需继续推进。2018年天然气刚需提升,包括lng在内的天然气进口比例有望进一步扩大。

根据国家能源局等10部委去年年底发布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到2019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50%,替代散烧煤(含低效小锅炉用煤)7400万吨。到2021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替代散烧煤(含低效小锅炉用煤)1.5亿吨。

预计今年lng价格将比较平稳

刘满平预测,今年lng的价格将会比较平稳。

从供应来看,2017年年底,中俄合作亚马尔lng项目第1条生产线投产。到2019年,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全部建成后,该项目的三条生产线每年将向中国稳定供应400万吨液化天然气。

刘满平解释,有了去年的教训之后,今年天然气贸易企业都加大了lng的进口和储备,因此供需关系会比较健康,不会出现短期内大涨。

刘满平建议,应当利用当前国际lng市场供应较为宽松、lng现货贸易急剧增长、气价仍处于较低水平的时机,鼓励更多的国内企业到全球购买可靠的lng现货资源,尤其是美国的lng资源,积极扩大进口。

不过,《报告》提醒,lng采购方和供应方之间的需求差异有扩大的趋势。

其中,lng采购方仍然倾向于签订短期小批量合同。2017年,lng现货数量首次达到1100船,相当于每天3船。这一增长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新增供应能力。

而大多数供应方仍然希望签署长期lng销售合同以获得融资。而lng采购方则越来越多地希望能够签署短期、小批量、高灵活度的合同,从而增强其在下游电力和天然气市场中的竞争力。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