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2020年农机排放需达国四 产品开发时间紧迫
2024-05-14 14:19    7477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该《技术政策》提出,2020年压燃式发动机(如柴油机)为动力的非道路移动机械需要达到国四的标准、小型点燃式发动机为动力的非道路移动机械达到国家三阶段排放控制水平,前两种包括大型点燃式发动机为动力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在2025年与世界最先进排放控制水平接轨。

这意味着以柴油机为动力的农业机械产品2020年实施国四排放标准已成定局!农机企业的升级工作将越来越紧迫。

技术政策的解读

从年初该政策的征求意见稿到最近正式发布,涉及多个行业的新政有哪些特别之处呢?近日,生态环境部科技标准司有关负责人就《技术政策》的背景、亮点以及如何理解、贯彻这一技术政策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

解读中表示《技术政策》覆盖产品类全面,除了提出了以内燃机为动力的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污染防治技术,同时还针对以新能源(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等)为动力的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污染防治技术要求,同时对进口二手机械、再制造发动机也提出了控制要求。

全生命周期管控也是该政策的另一亮点,从产品开发阶段的生态设计、生产阶段的质量控制、在用阶段的检测维修、报废淘汰阶段的方式方法等全生命周期提出要求,保证了非道路移动机械全生命周期中的排放控制和管理。

本技术政策不仅给出了满足排放要求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控制技术,还给出了超低排放、零排放的技术路线,对于促进非道路移动机械技术升级,将起到积极重要的指导作用。

明确防治技术要求

《技术政策》首先提出了产品设计要倡导低碳绿色发展、绿色生态设计的理念;其次,《技术政策》从机械环保生产一致性、排放在用符合性等多个方面对新生产机械的环保技术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引导非道路移动机械生产企业加强新生产阶段产品排放水平的管控;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排放远程监控也将成为未来排放监管的有效技术手段。

此外,该政策还提出了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维修、保养,只有按照机械说明书要求进行正常的保养、维修,才能确保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保持原有污染物排放水平;非道路移动机械因其无需挂牌的特殊性,增加了有效监管的难度,为对非道路移动机械实现有效监管,应逐步建立在用机械的使用登记制度;另外,针对老旧非道路移动机械保有量大、排放超标严重的问题,《技术政策》提出要对具备改造条件的机械加装或更换符合要求的污染控制装置,以大幅降低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物。

提升排放抓住机遇

本次《技术政策》明确了到2020年全面升级国四和2025年与世界最先进的排放水平接轨的时间表。时间表的明确就等于明确了未来8年内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的大方向必须在环保上下功夫。

目前,农机行业内的大型企业大都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如东方红、雷沃等把国四排放升级作为重点工作高度重视,配置国四柴油机的拖拉机和收获机已经进入田间测试阶段。

据了解,国三主要靠提高发动机喷油压力,提高燃料的燃烧充分性,从而降低排放水平,国四需引入发动机机外净化技术,即国四阶段必须应用一种后处理技术,就是使用排气后处理技术来控制排放。从主流拖拉机厂家国四产品准备情况来看,实现国四主要有两类:即:电控+scr、电控+egr+poc,主流技术路线是电控+scr。因此,农机排放标准升级,并非只换个发动机那么简单。

相关专家认为,选择符合要求的国四发动机,仅仅是升级的开端。仅靠换装国四发动机,不能保证排放合格,需要与后处理器的合理匹配。他表示,大于37千瓦的发动机必须安装dpf(颗粒捕捉器),一些产品还需要加装尿素罐。dpf和尿素罐体积较大,可能导致整机结构的变化。特别是联合收割机,因为dpf工作温度度以上,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很多产品的国四升级,就是一次新的产品开发。

从目前农机行业的实际情况看,如果《非道路移动机械及其装用的柴油机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要求》2020年1月1日实施的时间不变,在未来17个月内,一些企业要完成上述工作相当困难。

此外,农机国四后,农机主机企业成为排放升级和监管的第一责任者。新标准明确达标的主体是拖拉机、收获机等农机整机企业。农机整机生产企业必须确保生产排放达标的产品,并按要求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提供排放自查报告,主管部门对其进行达标监督抽查。

由此看来,2020年要完全实现技术的转变达到环保的要求,农机企业今天就需要做好准备了。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