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现任三一重工总裁助理兼流程信息化部副总监、 cio。199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硕士。一直在大型外企从事it技术及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全球化管理经验。曾就职于苹果公司,并获得过goldenapple奖,在北美汽车配件公司期间负责亚太地区运维,2011年加盟三一重工。
三一重工20多年前从做焊接材料起步,今天已经成长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最强的企业,服务和研发是其两大核心竞争力。目前,三一重工在研发领域有4000多项国家专利,201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整体服务上在2011年全国工程机械12项服务调查中有8项第一,2012年8项中有7项第一。取得这些成绩,如果没有信息系统的支撑是不可能的,卓越的信息化建设为这位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巨人构建了敏锐的神经系统。
从2003年开始,三一重工开始步入国际化道路。为了开拓国际市场,三一重工陆续于印度、美国、德国、巴西建造了研发与制造基地。信息系统的国际化迫在眉睫。在国际化竞争中,三一重工也在寻找一位具有全球化管理经验的信息化人才,经过多年的大型外企it工作历练、具有全球架构眼界的何宗东成为三一重工中意的人选。
2011年,对于何宗东而言是他信息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一年他加入三一重工,掌舵三一重工的信息化建设,而此前他一直在外资企业从事it管理工作。
当三一重工的绣球抛来时,身在上海的何宗东最初有些犹豫。&ldquo这不仅仅是因为长沙和上海两地的空间距离问题,文化的差异对我是很大的冲击。&rdquo对于一直以来都在外企从事it工作的何宗东而言,文化差异是个很大的挑战。
最终,何宗东选择加入三一重工,&ldquo我以前做it工作都是在外资企业,管理的大多是外国人的事。给我很大触动的是,三一重工在智利救援、日本大地震中为中国争得了很多荣誉,所以我也愿意加入三一重工为国内的民族企业走向世界出点力。&rdquo正是出于一种对民族企业的特殊情怀。何宗东选择了三一重工,肩负起 cio的职责。
优化信息化高速公路
笔者:三一重工的信息化建设起步于1998年的cad工程,您能否讲述一下最初的信息化建设情况?
何宗东:我们的总裁唐修国先生曾经讲述过三一重工信息化起步过程中的一个故事。我们早期设计产品时采用画图纸的方式,当时我们设计了一款停车库里的停车装置产品,这款产品全部的零件需要画1000多张图纸。那个时候正好需要改一个小部件,工程师告诉领导需要20天才能完成。当时领导感觉特别疑惑: &ldquo修改这么一点点东西怎么需要这么长的时间?&rdquo在工程师讲解完如何进行修改后,他感觉真的需要这么长时间。于是领导就问有没有其他办法,工程师说可以引入 cad,用电脑来画图纸。1998年,三一重工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引入国内的cad软件设计图纸,后来推广开来,几百台电脑都使用cad软件。采用cad进行设计,在一个图层进行修改后所有电脑都是同步的,几分钟就能完成修改。从工程设计的角度来说,这是一次非常大的飞跃。
笔者:目前,三一重工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如何?
何宗东:在研发上,我们完全采用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不仅能在电脑中设计好图纸,还能用三维模拟好,仿真模拟验证后,直接去生产。今天,信息化发挥的作用更大了,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做热力分析、受力分析、运动分析、疲劳分析等等。目前,我们全方位的信息化框架已经搭成,在业务方面不断地深入应用强化。对于一般的制造型企业的信息化而言,信息化前端是供应链管理,中间是erp,后端是销售和服务相关的crm系统。从原材料加工到卖给客户产品,到售后服务这条线形成连接供应商和客户的价值链。在公司内部,从研发、到erp,再到制造执行系统,是内部的一条技术链。在这条线上,我们从研发到资源管理到生产制造都实现了信息化。从研发资料的设计,通过与erp进行集成,进行人、财、物料的管理,接下来就是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
笔者:刚进入三一重工的时候,您具体负责哪些工作?
何宗东:进入三一重工前期,我在董事长办公室工作,这主要是为了熟悉公司的环境,因为国内的企业和外资企业还是有很大差异的。经过一段适应期后,我开始进入it总部负责it工作,前期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把erp做深入应用。由于受国内大环境的影响,过去的erp虽然在应用但仍有不到位的地方。现在市场已经转变了,要靠细致的管理才能降低管理、生产等费用,提高盈利能力。现在,我们有时间来做内部的深入应用和管理细化的工作。erp在深入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相关运营指标大幅提升,有效地避免了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浪费。
笔者:目前,您在三一重工的信息化工作着力点有哪些?
何宗东:把三一重工的信息系统做深入应用,规划和应用新的技术。以前为了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匆匆忙忙地开发系统,无暇顾及系统中的小问题和不友好的地方。现在有时间了,我们要对有些系统进行重构,有些系统需要整个重写,有些系统是部分重写,也就是系统优化。打个比方,信息化就像我们国家的高速路一样,以前的高速公路是零零星星地建,现在信息技术发手段发达了,我们要变成快车道,车道也要加宽过去技术手段落后,在河里不好造桥,就要绕过去转个弯,现在技术手段发达了,在河里造座桥路就直了过去遇到山,修盘山路过去,现在可以开隧道。在高速路上不的同车走不同的道,我们的信息化也是如此,不同业务应用可以走不同的道,比如视频应用有一条道,erp应用有一条道,我们的邮件、客户服务等都可以按一定的规则形成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不同道路。再比如,过去有的高速公路和别的高速公路中间有一段是不衔接的,我们的信息系统以前也是这样,现在要把不同的信息高速公路间架起桥梁,打通信息孤岛。有一些接口很麻烦,人工收费可以改成自动收费,这样信息之间就会安全有序地沟通,信息系统就会变得有序运行。
引领信息化的&ldquo四驾马车&rdquo
笔者:未来,三一重工在信息化方面有哪些发展规划?
何宗东:三一重工在国际化进程中,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三一重工非常重视信息化的规划,我们的信息化有四个发展方向,即移动应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社交网络。
笔者:三一重工的移动应用状况如何?
何宗东:三一重工的服务在整个工程机械行业中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能够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如果没有信息化的支撑是不可行的。目前,我们的服务已经发展到了用移动设备对客户进行支持,我们的呼叫中心通过移动应用给客户派单,我们的工程师用手机定位机器设备到现场去服务,可以从手机上接收订单,查询要服务的客户对象的资料,也可以查询机型、配件等相关资料,工程师服务完后通过手机拍照可以报工、进行配件的报销等。这些手段缩短了服务时间,为工程师提供了更多的帮助。
笔者:您认为移动应用有哪些好处?
何宗东:三一重工对移动应用有深入的应用,我们开会不用笔记本,内部有很多ipad,去年我们一次性购买了1500台ipad,开会资料可以通过 ipad显示,这为公司节省了四五百万元。此外还有间接效益,过去开会的资料需要很多人进行修改,还要打印、装订,非常费事,也不环保。移动应用带来了很多便捷性,也可以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笔者:云计算是现在企业关注的热点,目前三一重工的云计算应用处于哪个阶段?
何宗东:云计算的应用在三一重工有了雏形或者说处于初级阶段,基本完成了虚拟化。目前,我们绝大多数的业务都在虚拟化平台上运作。我们也在对制造过程中的云计算进行探索,我们的办公oa初步可以实现私有云运算。我们也在考虑大数据和云计算结合,把一些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数据用大数据的方式进行处理。这些方面都在探索,暂时还没有成型的东西,但一旦做出来会为企业提供很强的竞争力。
笔者:您如何看待大数据的价值,目前三一重工是否已经开始应用大数据?
何宗东:无论是facebook、雅虎、谷歌还是阿里巴巴,都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这些技术带来了很强的竞争力,很简单的一点就是他们都是用低端的服务器取代昂贵的服务器去实现昂贵服务器才能实现的运算功能。大数据的分析在我们的业务中也有应用,大数据分析能够给业务带来一个明确的战略方向和目标。目前,我们在客户方面、应用生产、控制质量方面开始进行大数据的探索。
笔者:对于企业社交网络,您有哪些看法?
何宗东:社交网络是适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我们也在探索和应用企业内部的社交网络。在三一,我们有内部员工的沟通交流平台,有企业的信息发布共享平台。我们在应用企业的基础通信工具,也正在规划通过基础通信工具加强企业内部员工的沟通交流,有效地提高沟通效率,改善办公环境,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感受。
信息化是企业的神经
笔者:在加盟三一重工之前,您一直在外资企业从事信息化工作。经历过两种不同的企业文化的熏陶,您对信息化工作有哪些感受?
何宗东:如果说资金是一个企业的血液,那么信息化就是企业的神经如果说财务是企业的心脏,那么it部门就是企业的大脑。企业没有血液马上就会死亡,那么它没有信息是可以存活的,这是企业信息化的背景。企业信息化是企业智能的一种具体体现,它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催化剂,它自身不一定是竞争力。
笔者: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在管理上有哪些差异和相同点?
何宗东:在管理上,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有差异,但是目标是相似的,关注团队目标的时候,也关注个人的目标,两者相结合,工作就很契合。我认为在团队成员间要建立信任,信任的基础是顺畅的沟通机制。对于不同的团队,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来管理。现在我还保持和美国、巴西的团队相互沟通,建立一些大家明确的团队规则,用正能量推动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