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上午,第十二届珠海航展开幕。在万众关注的飞行表演环节,早上10点多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进行了10多分钟的飞行表演,立刻震动了整个现场,它以多个非常经典的超机动飞行动作,来体现它使用了涡扇10b推力矢量发动机之后的“加成”。
歼十矢量推力验证机
无论是对于资深军事爱好者还是平日里完全没有接触军事知识的军事小白而言,当看到中国自己生产的战机能够做出似乎是违反了各种物理定律的飞行动作时,那种视觉上的震撼感都让人久久不能平复。
还记得我们这一代包括再大一些的军迷,从小都是与欧美和苏俄的战机成长的。一直到90年代,中国空军当时已知自主研发最好的战斗机还是歼-8ⅱ,顶梁柱还是引进俄罗斯的苏-27和国产化的歼-11,轰炸机用的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水平的轰-6,战略投送只能依靠寥寥数架引进的伊尔-76和数量并不是非常可观的运-8,空中预警,空中加油能力几乎为零。
歼11
就在短短的20年前,美国f22已经服役,而中国自己的三代机歼十刚刚迎来首飞,主力机型还是二代机的歼八-2,中美两国空军存在着两代战斗机巨大距离;
十年前,中国空军终于迈进了三代机的队伍,而这时与美国依然存在着一代战斗机的差距。焦急的军迷不断的制作cg图,去猜想下一代战斗机的样子,最著名的当属歼14。
歼14网传图
歼20
最后回到今年的珠海航展,我们看到了矢量推力的歼十,还有三机编队的歼二十。我们终于可以骄傲,中国的战斗机站上了世界第一梯队的位置。
回首这20年,是什么让中国的航空工业从落后走到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和西方老牌发达国家的航空工业的起步不同,中国航空工业是从仿制开始的,从歼5一直到歼8都是这样,这使得在歼10以及后来歼20诞生的时候,很多人依然在孜孜不倦的给它们找“爹”,因为他们不相信中国航空自己的实力,在他们眼中,中国航空工业落后太多,是不可能靠自己实现这样的逆转,只能是逆向研发,弯道超车。
但事实真的如此么?其实不然,歼十的鸭翼设计早都在歼九项目上得到了体现,虽然歼九项目最后由于别的原因落马,但鸭翼作为技术积累最终在歼十身上得以体现。
歼9假象图
同样在歼十b和歼20上使用的dsi进气道,早已在多年前外贸合作的“枭龙”上得以成熟。而歼20的隐身相关技术,更是来自于多年前的相关技术积累,并非一时仿制而来。
歼7隐身验证机
然而比歼20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更值得庆幸的事是,我们的军工终于明白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个真理,也摆脱了追赶仿制的路子。
从歼5到歼7,我们一直是在仿制苏联的米格17到米格21。从歼八开始,我们第一次开始了尝试自行设计制造符合中国空军需求的战斗机,当时的中国面临着超音速轰炸机的威胁,空军迫切需要一款高空高速可以拦截的战斗机,这就是歼8研制的需求;虽然我们回头看,由于工业基础所限制,等到歼8完全实现战斗力的时候,面临的威胁已经发生了改变,并没有很好的完成其最初的使命。但是尝试的结果是好的,这是中国军工人第一次去做适合自己的产品。而歼20则是一款从头至尾都是我们针对自己空军的需求,以及我国面临的威胁“量身定制”。
歼8-2
对于外行人来说,我们总是想去对比,“歼20是不是最先进的飞机?”“能不能打过美国的f22。”这样的问题在汽车行业里,就好比每年每月都会有人问:“雅阁和凯美瑞哪个好?“我的回答都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中国的汽车工业。与航空工业一样,我国的汽车工业同样底子薄弱,起步也是从仿制开始。到今天为止,自主品牌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成就,然而与国外一流水平有着较大差距。
在中级车的市场里,日系三强雅阁凯美瑞天籁一直就是标杆般的存在,也是国内无数车企想要模仿的对象。然而是什么让它们这样受市场欢迎?答案当然是来自丰田本田和日产背后的万千努力。与军工不同的是,想要清楚知道市场和消费者最需要什么,车企必须去做大量的调查,甚至细致到家庭情况,爱好等等。而这些带来的副作用就是高昂的成本。国内的车企包括像吉利这样的公司,都几乎做不到,更不要其他同行了。
如今的自主品牌,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必须要正视的是,我们与国外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不要说跟欧美和日本,就是和韩国相比,我们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具体来说,各国的国情不同,日系省油好开,是因为日本资源匮乏,人种也比欧美要瘦小;美国人长途穿越的次数会很多,所以舒适性是首选。总而言之,各国针对本国市场都在找寻最适合的点。反观我们的自主车企,一会儿强调德系血统,一会儿日系风格。却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中国风格”;换言之,我们的汽车行业始终在模仿,还没有像中国军工一样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当然,军工与汽车工业客观上也存在着区别---作为一个主机厂,首先保证自己活下去才是前提。笔者也不是一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随着多年来的高速增长,中国车市以后也许仅仅会微增或持平,甚至于出现下滑的趋势。然而狼多肉少,也许再过几年,很多弱势品牌可能都会退出市场。在这样一个市场里,确实去潜心做大量的调研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依靠企业自身确实不行,需要有国家的力量给予支持。
虽然我们一直都在调侃,讽刺一汽东风等老牌国企。然而回首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这几位才是元老,它们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见证人。同时,拥有国家资源最多的他们也有资本去潜心调研,去找出符合于中国市场的产品。面对着未来汽车各种未知的前景。指望吉利或比亚迪去完成所有的技术储备并不现实。虽然说内燃机以后也许会被取代,但汽车的未来真的是电动机么?我看未必,日韩包括德国对于氢能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而氢能的汽车能实现电动车永远无法实现的特点,即五分钟加满氢气 与加汽油一样;排放出来的只有水,同时不用担忧电池的回收问题。然而进行这种正向的研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金钱,民企自身很难做到;需要国家统一筹划,这时候的一汽东风等国企就如同成飞与沈飞,后者一同为中国航空工业努力,前者为中国汽车工业去奋斗。
本田氢能车
最后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从当初的大幅落后到如今的迎头赶上,是什么让中国军工从落后到领先?答案只有脚踏实地的努力,年复一年的埋头苦干,去寻找适合于自己的产品,建立自己的体系,最终才站上了世界之颠。我也衷心的希望,一汽东风能带领中国的汽车工业,创造新的“歼十”。
来源:搜狐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