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过后,苏州又进入犁田插秧的农忙时节。昨天,在位于吴中区临湖镇陆舍村的稻油轮作生态农业先导区内,首批1760亩水稻田开始插秧了。由于实施土地规模化经营,并采用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比往年提升了近30倍,仅需15人下田作业。
记者昨日在这个生态农业先导区内看到,农民正在水田里进行水稻机械插秧。随着插秧机“走过”稻田,一排排行距、株距均匀的秧苗快速地插进水田里。不到半个小时的工夫,1亩多的稻田里“立”起绿油油、整齐的禾苗……“这家伙比手插快多了,以前人工插秧,最熟练的农民只能一天插一亩地,现在机器来了,一天插30亩还轻轻松松。”当地农民说。据悉,今年陆舍村共购置了9台插秧机,预计在20天内完成1760亩水稻的插秧工作。
“以前种田是追求产量,现在我们要质量。”陆舍村党总支书记邱建明告诉记者,越来越高的生产成本,决定了本地大米必须走高端路线,所以今年先导区将全部种植优质高产品种“南粳46”。在生产上使用绿肥、有机肥代替化肥,并控制秧苗密度、加强田间管理,将每亩水稻的产量控制在1000斤以下,确保大米品质好。
据悉,这个稻油轮作先导区位于苏州太湖边,除种植水稻和油菜外,还规划建设了蟹塘、生态林,以及水车群、生态农庄、小桥流水等具有太湖鱼米之乡标志性的特色景观,建成后将再现稻—鱼—蛙共作相成的江南鱼米之乡特色意境。
来源:城市商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