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济宁经济作物机械化遇难题 短板期待变“跳板”
2024-05-13 22:43    5178 

济宁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棉花、大豆、大蒜、马铃薯、蔬菜等,种植面积476万亩。相对于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91%,经济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还不足50%,尤其是种、收环节,有的才刚刚起步,有的尚是一片空白,经济作物机械化已成为制约济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短板。

“自从5月15日全市大蒜机收现场观摩会后,大蒜收获机就供不应求!”5月25日,记者来到金乡县高河镇高河村,腾飞牌大蒜收获机的经销商代长军高兴地说,“到现在,我已经卖了七八百台机器了,而且早就断货了。”

为推广大蒜机械化收获技术,5月1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8家大蒜收获机生产厂家将自家的大蒜收获机带到观摩会亮相,还开展了不同机型的机械收蒜比赛,引来众多群众围观。大蒜收获机的火爆正是近年来济宁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的缩影。

小型机具销售火爆

“我代理了几个牌子的大蒜收获机,此前一年也就卖几十台,这几天就卖了一千台,实在没想到!”金乡县海燕农机配件销售有限公司经理程海燕说话声音有些嘶哑,“除了卖机器,还要去田里给大家调试、讲解,这几天忙得喉咙都哑了。”

正如程海燕所说,今年大蒜收获机这类小型机具的售卖呈现井喷趋势。蒜农李大姐算了一笔账,雇人挖蒜,人工费一亩地需400元左右,每人每天干两三分地。但用收获机,每人每天能收十几亩。这笔账算下来,农户购买收获机的热情自然十分高涨。

“收获机大受欢迎并非偶然。”金乡县农机局副局长张以绪认为,近年来从市到县都在推广经济作物机械化,大蒜收获机已经成熟,蒜农也确实有这方面的需求,这次观摩会正好起到催化剂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现在金乡推广的大蒜收获机有5000多台,机收面积能达到近10万亩。

大蒜收获逐渐走向机械化,泗水县的土豆、花生早就用上了收获机。泗水县农机局副局长孙启龙介绍,泗水近年来收获机械发展迅速,目前全县共有薯类收获机238台,尤其是土豆收获机,基本上每家都有。虽然小型机具发展快,但大型机具数量有限,花生联合收获机全县也只有4台。

泗水县星村镇南顶村村民张庆友家就有一台联合收获机,是前年购买的,除去购置补贴共花费5.8万元。他现在给别人收花生,每亩地收费140元左右,顶多3年就回本了。“现在每年都会提前接到不少订单。”

泗水县丰鑫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洪龙购置了8台(套)农用机械,大型小型都有,他流转了240亩地,利用机械种植省时省力。“要是人工种植,这些地从种到收需要耗费800个工时,但用机械只要300个就够了。”

“泗水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在41万亩左右,数量不少但地块分散,一块地也就三五亩,想推广大型机械难度比较大。”孙启龙说,“要想实现经济作物机械化,不仅粮食作物要推动土地流转,经济作物更是要推进。”

农机农艺结合是关键

“花生是4月10号左右开始种植,八九月份收获的时候雨季还没有过去。赶上下雨,机器下地可就难了。”孙启龙解释说,“所以现在农业部门都鼓励村民晚种10天,推迟收获期。”

虽然机械化收获确实省工省时,但由于机器对土壤要求较高,太干太湿不利于机收。“所以我们一直提倡,要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首先要做到农机农艺相结合。”孙启龙说。

就大蒜来说,各地农户种植习惯不一样。金乡和鱼台都是蒜棉套种,有的蒜农套种了西瓜。各地在垄距、行距上也不一致,金乡本地就有5行、6行之分,间距在18-20厘米间。种植模式不同,收获机也得相应改变。

“如果能统一规范就简单多了。”张以绪同样提到,农艺部门在最初就统一规定好种植模式,垄距和行距,或直接采用机械种植,这样收获就省事多了。

“只有统一、规范的种植模式才能提高效率,这就需要农机农艺部门协调沟通好。”张以绪说,此前虽然也和农艺部门协作过,但还未形成明确的制度。他认为应该建立起农机和农艺协作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模式,不断引导农民统一经济作物品种、播期、行距和管理方式,为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创造良好条件。

“土专家”亟需政策助力

在观摩会参展的17家企业中,广州吉田农业机械设计公司的吉田大蒜联合收获机十分抢眼,与其他简单的大蒜收获机不同,该机器从挖掘、去土、输送、对齐切果、装箱一次完成,大大提高了效率。会后,该机器的研发者王成文接到不少订购电话,但目前除了参展的两台机器外,他没有资金继续生产。

王成文介绍,该机具是考虑到套种模式而研发的,耗费五六年时间,投入近两百万元。虽然机器成型了,推广却是个难事。“资金是最大的难题,此前也想找大企业合作,但还没有结果。”王成文坦言。

采访中记者发现,此次参展的机具绝大部分是农户自己研发。虽然机具大受欢迎,但没有生产、推广许可证的机具无法申请购置补贴,这也让其推广受到了阻碍。金乡县胡集镇张魏庄村张雷和张中良研发的wsj-06型大蒜收获机目前就面临这一问题。

研发时考虑到当地为粘性土壤,土质硬,张雷和张中良专门对机器作了改良,避免了作业时驱动轮对蒜头的碾压,为此他们还申请了专利。但现在他们却遭遇麻烦:价格高、仿造率高。“机器价格在4000元左右,没购置补贴,很多人都嫌贵。”张雷说,成熟的产品还没推出去,却在不久前发现了高仿品,让他头疼不已。

张以绪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他介绍,目前经济作物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但机械研发费用高,且容易被模仿,大型农机公司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在机具研发上。而市场上的正规机具,没从种植实际出发,适用性上还比不上“土专家”组装的产品。目前金乡自己研发大蒜收获机的“公司”就有11家。

眼前的另一问题是,如何给这些收获机拿到“身份证”。据了解,机具想要获得生产许可证就得到省里作鉴定,但鉴定结果往往要一两年。而想纳入购置补贴,第一年申请,第二年才能进行鉴定,第三年才可能纳入补贴,这样下来,即使纳入补贴,该机具市场需求可能已饱和。“想要推广好,就要缩短鉴定时间,扩大补贴范围。”张以绪建议。

“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经济作物机械化是关键!”济宁市农机局局长张玉民说,以大蒜为例,全市大蒜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每年可节约成本6亿多元。今年济宁提出“到2015年,全市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超过65%”,为达到这一目标,市政府每年将拿出1000万财政资金,重点扶持经济作物机械化创新示范基地,力争五年内建设100个。在农机农艺融合上也将加大力度,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

“相信经济作物机械化的实现会将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对于城镇化的推进有相当意义。”张玉民充满信心地说。

来源:大众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